中國的佛教石窟,敦煌石窟群的組成部分。俗稱萬佛峽。位於甘肅省安西縣城西南約70公裡的踏實河兩岸。現存41窟,其中東岸30窟,西岸11窟。建窟年代無文獻可考,依洞窟形制和壁畫判斷,有唐代4窟、五代8窟、宋代12窟、西夏4窟、元代4窟、清代9窟。

  榆林窟形制主要有3種:①主室呈長方形,偏後有中心柱,四面開龕,有前室及長甬道,多為唐初開鑿,有的甬道長達8米;②主室呈方形,覆鬥藻井,中心設須彌座(佛床),其餘與前者相同;③主室呈呈方形,覆鬥藻井,中心置圓壇,無甬道,多為密宗窟。

  榆林窟的彩塑以第6窟唐塑大佛為代表,此塑高約20米,雖經歷代修改裝鑾,但仍保留唐代餘風。其餘造像多為清代制作,形象色彩,粗俗惡劣。

  榆林窟的壁畫保存完好,內容較為豐富,主要可分6類:①經變。主要有《觀無量壽經變》、《彌勒凈土變》、《法華經變》、《維摩詰經變》、《報恩經變》、《華嚴經變》、《勞度叉鬥聖變》、《文殊變》、《普賢變》、《觀音經變》、《梵網經變》等。唐代後期經變多有墨書內容榜題。②佛像。主要有千佛、說法圖、彌勒佛、藥師佛、阿彌陀佛、地藏菩薩、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水月觀音、天龍八部等。③密教圖像。有壇城圖、明王像、千手千眼觀音、如意輪觀音等。④佛教史跡。有《牛頭山組畫》、《唐僧取經》等。值得註意的是,唐僧取經故事進入經變,悟空已變為猴像。⑤裝飾圖案。用於藻井、平棊、圓光、邊飾、地毯、桌圍、器物;服飾方面的裝飾紋樣有團龍、翔鳳、麒麟、天馬、華鴨、蓮花、寶相花、幾何紋、法器紋等;結構嚴密,色彩清麗。⑥供養人。有瓜沙曹氏傢族功德像,如歸義軍節度使托西大王曹議金和夫人北方大回鶻國聖天公主隴西李氏的供養像(第15窟),節度使曹元忠和涼國夫人潯陽翟氏及其幼子曹延祿供養像(第19窟);有都勾當畫院畫傢的形象,如沙州工匠都勾當畫院使保供養像(第35窟),□左廂都畫匠作白盤供養像(第33窟),知畫手武保琳供養像(第35窟)等;也有西夏時期黨項武官畫像,如“大瓜州監軍司(唐盤)皈依像”,“內宿禦史正統軍使趙……皈依像”(第29窟)等;還有蒙古貴族畫像,如“思賀答裡太子”、“平牙答思達魯花床”供養像(第3窟)等。

  另外,第25窟壁畫中的藏文題記,說明該窟是吐蕃占領瓜州後最早的洞窟。壁畫內容和風格完全繼承盛唐遺規,造型豐腴,構圖嚴謹,色彩絢麗,線描圓潤飄灑,蘭葉描意趣頗濃,保留著吳道子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