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右任

  中國現代書法傢、詩人、政治活動傢、國民黨元老。原名伯循,以字行,號神州舊主、騷心、剝果、大風、太平老人。1879年3月生於陝西省三原縣,1964年11月卒於臺灣省臺北市。自幼喪母,曾從鄉儒毛漢詩、毛班香父子讀書,後入三原原宏道書院、涇陽味徑書院、西安關中書院學習。1903年由鄉薦赴試汴梁春闈,因詆譏時政,為清廷所忌,潛往上海,改名劉學裕,入震旦學院,得校長馬相伯賞識,參與籌辦震旦公學,又創辦中國公學。1906年東渡日本,於東京會見孫中山,加入同盟會。後返滬創辦《神州》、《民呼》、《民籲》、《民立》諸報。辛亥革命後,歷任交通部次長、靖國軍總司令、上海大學校長。1924年協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出席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並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兼上海執行部工人農民部部長。後又任陜西省政府主席兼國民軍聯軍總司令、國民政府審計院院長。1931年起任監察院院長。1949年去臺灣。

  於右任的書法自趙孟牚入手,後改習北魏碑版,勁拔灑脫,得力於《張黑女墓志銘》、《石門銘》,以及《龍門廿品》。曾收藏魏墓志、造像記等原石161方,因其中收有穆亮等7對夫婦墓志,因以鴛鴦七志名其齋。與章草書傢王世鏜友善,受其影響,改習章草,臨仿索靖《月儀帖》、無名氏《出師頌》,並旁涉狂草名跡乃至漢魏木簡,融合諸體,錯綜變化,終於自創一格,以蒼勁奇宕開拓一代書風,時人有於體之稱。書寫草書主張四忌,即忌交、忌觸、忌眼多、忌平行,要求突出主峰,筆斷意連。又鑒於楷書字體繁復,書寫遲緩,草書章、今、狂3類書體又形態各異,難於辨認,遂數十年如一日致力於草書改革,且改良文字,整理遺跡,統一造型,欲求便捷致用。自1932年組織草書研究社。1941年創刊《草書月刊》以來,邀集同好研討草書規律,以易識、易寫、準確、美麗為原則,博稽約取,去蕪存菁,精選規范字型,建立代表符號,整理歷代草書字體,表例條貫,編集《標準草書千字文》。且身體力行,倡導標準草書,曾手寫一通,刊印行世,有一定影響。晚年專寫懷素小草《千字文》,瀟灑流利,復歸平正。著作有《右任詩存》、《右任文存》、《右任墨緣》、《牧羊兒自述》等。1984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和湖南美術出版社分別出版《於右任詩詞集》、《於右任墨跡選》。1985年,陜西三秦出版社出版他的一套墓志銘拓片集。

草書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