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斯庫羅斯

  古希臘三大悲劇詩人之一,貴族出身。西元前470年左右,他赴西西裡,在敘拉古的僭主希埃龍的宮中作客,在那裏寫過一個悲劇,叫做《埃特納女人》,慶祝埃特納城的建立。西元前458年以後不久,他重赴西西裡,後來死在該島南部的傑傑拉城。他曾為自己寫過一首墓志銘:

  雅典人埃斯庫羅斯,歐福裡翁之子,

  躺在這裡,周圍蕩漾著傑拉的麥浪;

  馬拉松聖地稱道他作戰英勇無比,

  長頭發的波斯人聽瞭,心裡最明白。

  詩人寫瞭70個劇本(一說90個),生前得過13次獎,死後還得過4次。他傳下7部完整的悲劇:《乞援人》(公元前490年左右演出,一說公元前463年演出)、《波斯人》(公元前472年,得頭獎)、《七將攻忒拜》(公元前467年,得頭獎)、《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公元前465年左右演出,一說公元前469年演出)、《阿伽門農》(公元前458年,得頭獎)、《奠酒人》(公元前458年,得頭獎)、《報仇神》(公元前458年,得頭獎)。

  埃斯庫羅斯少年時經歷雅典僭主希庇阿斯的暴政,青年時看到雅典奴隸主民主制的建成。他擁護民主制度,提倡民主精神。他在《報仇神》中稱贊雅典為人民治理的城邦。《乞援人》中的雅典王佩拉斯戈斯認為,重大問題必須取得人民的同意才能作出決定。他在《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中把宙斯描寫成一個典型的專制暴虐的僭主。他在《七將攻忒拜》中用攻打祖國、爭奪王位的波呂涅克斯來影射曾企圖借波斯入侵的機會進行復辟的希庇阿斯。但是有時他卻用貴族眼光看待當時的社會現實,例如他在《報仇神》中勸雅典人不要隨便更改法律,表示他不同意民主派取消貴族議事院的政治權力。由此可見,詩人的政治思想是矛盾的,有其保守的一面。

  詩人的宗教觀也是矛盾的。他出生在崇拜地母(農神)得墨忒爾的中心地點埃萊夫西斯,卻不參加敬奉這位女神的宗教儀式。他在《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中攻擊宙斯,對眾神抱否定、懷疑態度,但是他在《奧瑞斯忒亞》三部曲(包括《阿伽門農》、《奠酒人》、《報仇神》)中卻贊美希臘神祗,把宙斯當作一位公正的神。詩人的命運觀也是矛盾的。他把命運看作具體的神,即認為命運支配著人的行動,卻又強調人的意志自由,認為人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伴隨命運觀而來的,是因果報應觀念,先人造孽,受瞭詛咒,使禍延後代,引起一代一代循環不已的報復行為,產生一系列流血鬥爭。

  埃斯庫羅斯的思想矛盾反映瞭雅典早期民主派的特點,他們在政治、經濟上適當限制貴族的權力,適當滿足自由民的願望,並且力圖使先進思想和傳統觀念調和起來。

  公元前6世紀末,波斯帝國占領瞭小亞細亞沿岸的希臘殖民城市。公元前5世紀初,這些城市相繼起來反抗波斯的統治,雖然得到希臘本部的支援,但是終於失敗。波斯與希臘之間的政治、經濟矛盾很快就引起瞭戰爭。公元前490年,希臘人在馬拉松打敗波斯軍隊,公元前480年,他們又在薩拉米灣擊潰波斯艦隊。詩人曾參加這兩次戰役,他的愛國熱情在他的悲劇中處處流露出來。《波斯人》寫波斯艦隊的覆滅。詩人在劇中抨擊波斯的專制與奴役,贊揚雅典的民主與自由,歌頌抗擊波斯侵略的衛國戰爭。這是現存的唯一以當日的現實為題材的古希臘悲劇。

  埃斯庫羅斯最著名的悲劇是《被縛的普羅米修斯》。普羅米修斯曾把天上的火種偷來送給人類,並賦予人類以智慧和科學,使他們得以生存下去,不至於被宙斯毀滅。宙斯為此把普羅米修斯釘在懸崖之上,河神奧克阿諾斯前來勸普羅米修斯同宙斯妥協,被他拒絕瞭。神使赫爾墨斯前來強迫他說出那關系到宙斯的命運的秘密(即宙斯如果同某位女神結婚,他將被那位女神所生的兒子推翻),普羅米修斯堅決不肯說出,他寧肯被打入地下深坑,忍受千萬年的痛苦,也不向宙斯屈服。這是一場專制統治與反專制統治的鬥爭,反映瞭雅典工商民主派與土地貴族寡頭派之間的搏鬥。普羅米修斯成瞭民主派的化身,表現瞭為正義事業而頑強鬥爭的崇高精神。馬克思稱普羅米修斯為“最高尚的聖者和殉道者”。

  埃斯庫羅斯另一個出色的悲劇是《阿伽門農》。阿伽門農是遠征特洛伊的希臘聯軍的統帥,遠征軍集中的時候,海上起逆風,船隻無法開航。阿伽門農因此把他的女兒伊菲格涅亞殺來祭女獵神阿爾芯彌斯,以平息神怒,獲得順風。這劇寫阿伽門農勝利歸來,被他的妻子克呂泰墨斯特拉和她的姘夫埃吉斯托斯謀殺的故事。克呂泰墨斯特拉是為她的女兒報仇,埃吉斯托斯則是為阿伽門農的父親阿特琉斯曾經殺他的兩個哥哥來款待他的父親提埃斯提斯一事而向阿伽門農報仇。這劇的意義在於反對不義的戰爭,希臘人攻打特洛伊不過是為瞭奪回一個被特洛伊王子帕裡斯拐走的女人(海倫)。詩人認為阿伽門農攻下特洛伊,毀壞神殿,殺人過多,必有惡報。第二部曲《奠酒人》寫阿伽門農的兒子奧瑞斯忒斯回國來為父親報仇,殺死母親和埃吉斯托斯的流血事件。第三部曲《報仇神》寫奧瑞斯忒斯於殺母後被報仇女神們追逐,要他血債血還。他前往雅典,在戰神山法庭受審,定罪票和赦罪票相等,由庭長雅典娜投一票,把他赦免瞭。首先看出這劇的社會意義的是巴霍芬,恩格斯這樣寫道:“根據這一點,巴霍芬指出,埃斯庫羅斯的《奧瑞斯忒亞》三部曲是用戲劇的形式來描寫沒落的母權制跟發生於英雄時代並獲得勝利的父權制之間的鬥爭。”(恩格斯:《傢庭、私有制和國傢的起源》第四版序言)報仇女神們維護母權制,體現古老的氏族原則,對殺人犯采取報復行為;雅典娜則擁護父權制,體現民主精神,主張對罪犯進行審訊,考慮他殺人的動機,結果是父權制戰勝瞭母權制。從此法律裁判代替瞭傢族仇殺,人類社會開始由野蠻進入文明,這就是這個三部曲的樂觀結論。

  埃斯庫羅斯開始創作時,希臘悲劇尚處於早期發展階段。詩人對戲劇藝術有許多重要的貢獻,他使悲劇具有完備的形式。他首先註意形象的塑造,他所創造的人物都是些有堅強的意志的雄偉高大的人物,他們的性格,一般說來,是固定的,不夠深刻,也沒有什麼發展。他的故事情節大多比較簡單。歌隊在埃斯庫羅斯的劇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劇中的抒情氣氛十分濃厚。歌隊參與劇中的活動,推動劇情向前發展。埃斯庫羅斯的悲劇差不多都是三部曲。三部曲采用神話中連續發展的三個故事為題材。三部曲的結構比較困難,既要顧到每部曲本身結構的完整,又要顧到各部曲之間的聯系。就《奧瑞斯忒亞》而言,總的結構是完整的,但各部曲的結構比較松散,劇情發展比較緩慢。以上這些是古希臘早期悲劇的特點。

  據說泰斯庇斯於公元前534年首先采用一個演員,這個演員與歌隊共同表演歌頌酒神的合唱歌。第二個演員是埃斯庫羅斯首先增加的,有瞭兩個演員才能有真正的戲劇對話,表現戲劇沖突,因此埃斯庫羅斯被譽為古希臘悲劇的創始者。據說佈景、劇中人物所穿的高底靴和色彩鮮明的服裝等都是由埃斯庫羅斯首先采用的。《乞援人》中有50個穿白袍的埃及女子翩躚起舞,《阿伽門農》中統帥乘戰車進場,《報仇神》劇尾舉行火炬遊行,這些場面都是很壯觀的。

  埃斯庫羅斯的詩句莊嚴、雄渾,帶有誇張色彩。他的語言優美,詞匯豐富,比喻奇特。這種風格是與他的悲劇中嚴肅而激烈的鬥爭和英雄人物的強烈感情相適應的。

  埃斯庫羅斯死後,他的聲名很快就衰落瞭,50年後,喜劇傢阿裡斯托芬在《蛙》裡對他推崇備至,認為他的作品有教育意義。埃斯庫羅斯的悲劇在古代和近代影響不大。從18世紀開始,他的作品才受到廣泛重視。埃斯庫羅斯是馬克思非常喜愛的作傢,馬克思每年都要重讀他的原文悲劇。

  

參考書目

 G.Murray, Aeschylus,The Creator of Tragedy,Oxford,1936.

 H.D.F.Kitto,Greek Tragedy,A Literary Study,Methuen,1939.

 G.Thomson,Aeschylus and Athens,A Study in the Social Origins of Drama,London,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