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奏膜鳴樂器。為管弦樂隊最重要的打擊樂器。定音鼓可按樂曲要求的音高定音,並在演奏過程中可在一定範圍內改變音高。管弦樂隊至少用兩隻,現代常用3、4隻以至5隻大小不同的定音鼓。通常定音鼓的尺寸和音域為:通常一套定音鼓由一人擊奏,特定的樂曲也有用更多的鼓和更多的鼓手擊奏。如H.柏遼茲的《追思曲》用10多隻定音鼓演奏。

定音鼓

  定音鼓音質剛柔兼俱,音量變化幅度大。在樂隊中,用定音鼓作滾奏、和聲及旋律經過句,襯托渲染節奏、色彩、力度和氣氛,效果都很突出。現代踏板控制的機械定音鼓,還能作滾雷似的滾奏和從一個音到另一個音的滑奏。鼓槌的硬軟和敲擊鼓面的不同部位,都能影響音質變化。定音鼓的制音常由鼓手直接用手控制;弱音常是放一片織物於鼓面上,現在更常用較軟的槌輕擊使音減弱。

  種類 定音鼓的腔體像一隻底部呈半球形的大鍋,口上蒙以皮膜,藉周邊的若幹螺栓調節松緊。鼓腔一般用紫銅或黃銅制作,近來也有用鋁和玻璃纖維制作的鼓腔和聚酯薄膜鼓皮。

  結構不同的定音鼓有以下幾種:①手調定音鼓。老式鼓,靠擰緊螺栓(6~8個)調節鼓皮的松緊。②機械定音鼓。出現於19世紀,在手調定音鼓的基礎上,加一套與各個調節螺栓相連接的張力拉桿,隻需搖動一個手柄,即可使所有螺栓同時松緊。這種定音鼓一般都裝有調音標尺,搖動時看標尺就可知道定在什麼音上。③行進定音鼓。和機械定音鼓相似,鼓腔一般用鋁或玻璃纖維等輕型材料制作,用背帶將鼓栓在胸前擊奏,常用於歐美的行進樂隊。④萬能定音鼓。為一種輕便的腳踏定音鼓,形制與機械定音鼓類似,由踏板控制張力拉桿調音。還有一種可藉旋轉鼓體操縱拉桿調音的定音鼓。⑤踏板定音鼓。又稱半音定音鼓,現代管弦樂團一般都用這種鼓,由一個粗重的底座和若幹撐桿與鼓體連接,以踏板操縱變音,調音迅速準確,適合樂團在固定場所使用。

  沿革 定音鼓起源於阿拉伯的納加拉鼓,約於13世紀後期傳入歐洲。經改進,15世紀用於軍隊,行軍時一邊一個置於馬背上。約於17世紀,在鼓圈上裝置調節鼓膜松緊的螺栓,不久即被用於管弦樂隊。

  最早把定音鼓用於管弦樂的是意大利作曲傢C.蒙泰韋爾迪,用在他的歌劇《奧爾甫斯》(1607)中。歷代著名作曲傢對定音鼓的使用有獨到之處,L.van貝多芬在《第九交響曲》中用定音鼓獨奏出八度大跳音程,就是一次創造。柏遼茲在《幻想交響曲》中以4隻定音鼓組成鼓聲和弦,表現遠處的隱隱雷鳴,L.施波爾曾用6隻定音鼓來表現地震。德國作曲傢J.陶施(1827~1895)寫過一首《六隻定音鼓的協奏曲》;俄國作曲傢A.N.切列普寧寫過一首樂隊伴奏的《定音鼓小奏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