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電子方法改變或摹擬傳統樂器的發音的樂器。常簡稱電樂器。常見的電樂器按其功能可分為如下4類:

  電擴音樂器 簡稱電聲樂器。這類電樂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先用某種換能裝置把傳統樂器的聲振動變換為與之相應的電能,再送入電子放大器放大,並作適當的音色濾波處理,最後用擴大瞭並修飾瞭的音響放出。電吉他是這類電樂器的典型代表。常見的電吉他是將一個條狀電磁拾音器安放在琴弦下面靠近樂器音窗的某個個部位,當撥動鋼質琴弦時,由於振動的琴弦改變瞭穿過線圈的磁力線數量,就在線圈中產生瞭與琴弦振動相應的感應電壓。此電壓經濾波並放大後,即產生新的音色效果。為瞭擴大音色的可變范圍,一些電吉他沿弦長部位安置有2~3個拾音器,以檢拾不同的諧波振動成分。隨後用電位器調整各拾音器的輸出量,就可合成范圍較大的音色變化形式。

  近年來工程師G.鮑利發明瞭一種不用鋼絲弦,而用光學纖維作弦的電吉他。吉他上端裝有一隻發光二極管,光通過光學纖維弦。當撥動弦時,一部分光就會被散射離開琴弦。每根弦的振動波長決定瞭光散失的程度;剩下的光沿纖維弦傳到吉他體內一個光檢測器上,再變換成電流送入放大器發音。據稱這種吉他不受周圍交流磁場的幹擾,因此不會有交流聲產生,音質更純。其他形式的電氣樂器還有電小提琴、電大提琴、電鋼琴、電琵琶、電阮、電柳琴等。

  純電子樂器 通稱電子樂器。這是品種形式最多、流傳最廣的一類電子樂器,其中最主要、最普遍的是各式各樣的電子風琴(俗稱電子琴),其主要特性均源於摹擬傳統管風琴的種種功能。其他如電子鋼琴、弦控式電子樂器、吹奏式電子樂器等,都屬於這一類。其基本原理是將電子音源產生的波型經頻譜合成及濾波電路形成多種不同的音色,再經音型電路(包絡產生器)形成吹、拉、彈、撥的演奏效果,送至放大器輸出。復雜一些的電子樂器加有自動伴奏器和人工殘響等功能,使一個人的演奏有如一個小樂隊的效果。由於電子樂器的音源不是取自弦、簧、管、膜等機械體的振動,而是直接用電子方法產生,因此有著任意而寬廣的音域、音準和頻率,穩定度可達到很高標準,音色可以用各種電子方法合成,在同一樂器上可形成多種音色。

電風琴

  電子轉奏器 亦稱半電子樂器。這是一種能將任何樂器、甚至人聲轉變為各種電子樂器音色的樂器。稱它為“半電子樂器”,是因為它的音源並非直接來自電子音源,而是來自傳統樂器本身,但通過聲-電換能器將其變為相應頻率的電振動,此後的音色變換方法,則和一般電子樂器采用的方法十分相似。電子轉奏器的最大優點是演奏者不必改變傳統的演奏手法,就能得到比電擴音樂器更多種完全不同於傳統樂器音色的效果。

  電子音響合成器 它是一種音響的“調色盤”。它使用較少的幾種基本“聲源”電路,由操作者對這些電路作不同的組合聯結和調整,就可以得到非常多樣的音色:可以是音樂性的,隨後供操作者以鍵盤演奏樂曲;或是效果性的,用以模仿各種自然音響,如雷電、風雨、海浪、爆炸、動物叫聲、機械轟鳴等,以及自然界從沒有過的奇特聲效。

  使用一般電子音響合成器時,由於要經過合成手續,故演奏操作速度一般低於普通電子樂器;因此它更適於在電影、電視、廣播等方面的音樂和效果錄音中使用。最早的電樂器可以追溯到約1904年,美國科學傢T.卡希爾發明瞭泰爾哈莫紐姆,它通過旋轉著的鐵質齒輪對線圈進行電磁感應產生音源,隨後以電合成方式形成多種音色。在原理上它是電子樂器的前身。

  1920年,蘇聯無線電工程師Л.С.捷爾緬發明瞭差頻式電子樂器,用兩個電子管高頻振蕩器產生的差拍音作為音源。這種電子樂器沒有琴鍵,演奏者以兩手分別離開或靠近樂器某些部位,就能改變音高和音量。1928年,法國作曲傢兼電氣工程師M.馬特諾發明瞭用電子管產生音頻,用鍵盤控制音高的電子樂器。從1927~1936年期間,相繼產生瞭許多種電樂器。但由於當時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除電吉他、電鋼琴等一類電擴音樂器外,電子樂器沒有達到完美的地步。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電子樂器由於使用瞭晶體管及借鑒電子計算技術的某些原理,使其在自動伴奏等輔助功能上有瞭不少創新。音樂電子轉奏器及電子音響合成器也相繼問世。

  60年代以後,傢用電子樂器也都具有瞭自動打擊樂節奏、自動和聲、分解和弦伴奏以及人工殘響等功能。70年代末,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使電子樂器更加小型化和多功能化。1978年後,中國也相繼有電子鋼琴、弦控式電子樂器、電子風琴、音樂電子轉奏器及電子音響合成器等研制和生產。弦控式電子樂器能較好地模擬中國傳統樂器的音色和演奏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