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善德

  中國作曲傢、鋼琴傢、音樂教育傢。1911年11月12日生於江蘇昆山,逝於1995年12月8日。1917~1928年在傢鄉讀書時,廣泛接觸民間音樂,曾自學二胡、笛子、三弦、琵琶和風琴。1928年秋考入上海國立音樂院(後更名名為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初從朱英學琵琶,後隨俄籍鋼琴傢查哈羅夫學鋼琴,並從黃自學配器和作曲。1935年畢業,在上海、天津、北京舉行鋼琴獨奏音樂會,獲得好評。當年秋,受聘為天津河北女子師范學院音樂系教授。1937年回母校任教;同年與陳又新、勞景賢等創辦上海音樂館,1941年改為私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並任校長。1946年兼任南京國立音樂院教授。從1941年起,他在從事鋼琴教學的同時,向德籍教師W.弗蘭克爾學作曲。1945、1946年先後創作瞭《春之旅》鋼琴組曲和《E大調鋼琴奏鳴曲》。前者通過抒發對大自然的感受,表達瞭作者盼望抗日戰爭勝利、迎接光明未來的心情;後者反映瞭作者對抗日戰爭勝利的喜悅以及對國傢前途的擔憂。兩部作品雖是他的早期作品,但其嫻熟的作曲技巧、新穎的和聲以及對民族風格的探求等,都已顯示出他的創作才華。

  1947年10月,丁善德赴法國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從師於N.佈朗熱和A.奧涅格等。留法期間的主要作品有:鋼琴曲《序曲三首》和《中國民歌主題變奏曲》,用長笛助奏的女高音獨唱曲《神秘的笛音》,以及管弦樂《新中國交響組曲》等。這些作品一方面表達瞭作者懷念和熱愛祖國的深情,另一方面顯示瞭他細膩、凝練的創作風格,尤其是在將復調技法和民族風格的結合上,作瞭有益的嘗試。

  1949年9月丁善德歸國,執教於上海音樂學院,任理論作曲系教授兼系主任,先後開設單對位、復對位、賦格、配器、曲式與作曲等課程,曾陸續編寫出《單對位法》、《復對位法》和《賦格寫作技術》等教材。他從事音樂教學工作後,培養出瞭不少鋼琴、作曲人才。1956年,丁善德任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並先後擔任瞭中國音樂傢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上海音樂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和中國音樂傢協會副主席等職務。他多次出國訪問,擔任過R.舒曼國際比賽、第6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以及比利時伊麗莎白女王國際音樂比賽的評委。他在教學和社會活動的同時,仍繼續從事音樂創作,作有一批藝術歌曲、民歌改編曲和鋼琴曲,以及大合唱《黃浦江頌》等。此外還為兒童影片《小梅的夢》、動畫片《神筆》、《誇口的青蛙》等作曲。他的藝術歌曲富於民族特色,鋼琴織體寫得細致、生動;他的民歌改編曲,在保持民歌原作基本風格的基礎上,以生動的筆觸,豐富和加深瞭民歌藝術表現力。他以熱情歌頌新中國生活為主要內容的鋼琴曲,在創作手法上大膽新穎,具有新的時代氣息,其中《新疆舞曲》第1、2號,曾被改編為管弦樂曲。1959~1961年間,丁善德創作瞭《長征交響曲》,樂曲結構嚴謹,手法新穎,得到國內外音樂界很高評價。1983年以來,他還作有《交響序曲》等作品。

  此外,丁善德還在報刊和音樂雜志上發表瞭數十篇文章。其中包括一些闡述自己的創作經驗,以及對中國音樂發展問題進行探討的音樂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