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線譜上寫在每行左端用以表示樂曲所用調域的升降記號。在近現代歐洲樂理中,調域之所以通過調號來表示,是由於歐洲的調域概念常常通過它在鍵盤、五線譜上的表現形式來把握的緣故。同樣一個自然七聲音階,當演奏者從十二律中選用不同的律來構成而形成不同的調域時,在鍵盤上表現為不同的選鍵方式。由於黑鍵在五線譜上的記法是通過在白鍵音位的音符前面添寫#或♭號來表示的,所以凡調域中所包括的若幹黑鍵,在五線譜上也用若幹或♭號來表示,這些升降記號寫在五線譜上每行譜表左左端,譜號的右側,成為樂曲所用調域的標志,被稱為調號。應當補充說明的是,第6、7個#或♭號所表示的並非黑鍵,而是白鍵。但此時這白鍵已不從它自己本位的意義上來看,而是理解為另一白鍵音位的升降變化。例如,第6個號所表示的#E已不看作F,而理解為E的升半音變化。調號寫法見下例:

調號寫法

  調號與調域的對應關系見表1。

表1 調號與調域及其名稱對照表

  調號總是用同種記號構成,或全用#號、或全用♭號。調號的寫法,無論升種還是降種,都有一定順序,但這順序既非從低到高,亦非從高到低,而是按“五度鏈”即表1橫行各音的順序。由號構成的調號,按上五下四即表1內從左到右的順序:#F、#c、#G、#D、#A、#E、#B;由♭號構成的調號反之,按上四下五即表1內從右到左的順序:B、E、A、D、G、C、F。構成調號的升降號數目最多到7為止。由於使用平均律,五度鏈有循環性,可以周而復始,6個號與6個♭號調域完全相同。音階各音都是同音而異名的(在鍵盤上相等而在五線譜上記的位置不同),這種關系稱為等音關系,這兩個調互為等音調。這一調域猶如五度鏈合攏為圓環時的交接地段,越過此域,升號增多可代之以降號減少,例如,7個號與5個♭號互為等音調;反之,降號增多可代之以升號減少,例如7個♭號與5個號互為等音調。其規律是:一對等音調調號種類必定相反而升降號數目相加總數必為12。

  關於調號所表示的調域的名稱,因其常與兼指調性調式的調名相混而多有誤解。例如“A調”一詞,可有兩種含義:作為調域名稱指的是,當按照可動唱名法把A唱do時,所有7個自然(本位)唱名所在的那些音位集合成的總體(見表1倒數第7行),此時主音尚屬未定,在稱呼樂器的調時,A調一詞的含義就是如此;作為兼指調性調式的調名時,它是A大調的簡稱,A指主音所在,大調指所構成的調式。同一調名的兩種含義在歐洲樂理中嚴重混淆的情況,恰如中國古代樂律學中“某某宮”一詞既可指調域又可指特定主音上建立的調式所引起的混淆一樣。表1左邊豎列所寫調名,是作為調域名稱的調名。

  五聲音階調域與五線譜調號之間的對應關系,在近現代中國民間音樂用五線譜記譜過程中已形成一定的規格。五聲宮系一個調域隻有5個音位,而調號所表示的七聲調域有7個音位,兩者必定不能吻合。借用七聲調域的譜式來記寫五聲調域的曲調時所遵守的規格是:讓可動唱名法唱作fa、si的那兩個音位留空不占,把宮音記在do的音位上。在看表1時隻消把每行調域兩端的fa、si兩格蓋住不看,中間五個音位組成的調域同左端所寫的幾個升降號之間的對應關系,就可以表明每個五聲宮調系統與所用調號的對應關系。這一規格就決定瞭同一調號可以用來記寫哪些不同五聲調式的曲調,加上歐洲大小調對調號用法的慣例,形成“一種調域調號與七種調性調式相對應”的如下規范。舉3個#號的調域(A調)為例(見表2):

表2 五聲音階調域與五線譜調號之間的對應關系表(以3個#號的調域(A調)為例)

用到其餘調域調號時,下面5行的相對關系保持不變,隻將第1行的音名予以移動更換,第3、6行內的音名亦相應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