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電影而創作的音樂,是電影綜合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演奏通過錄音技術與對白、音響效果合成一條聲帶,隨電影放映而被觀眾所感知。電影音樂是20世紀新出現的音樂體裁,有音樂的一般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在當代人的文化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電影音樂的主要特徵 

  視聽統一的綜合性 電影基本上是一種視覺藝術,但聽覺要素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輔助部分。電影音樂與對白、旁白、音響效果等其他聲音因素結合後,如與畫面配合得當,能使觀眾在接受視覺形象時,補充和深化對影片的藝術感受。電影音樂如脫離畫面單獨存在,則失去其視聽統一的綜合功能。但特別完整的片斷,仍可作為獨立的音樂作品予以演奏和欣賞。

  片斷與整體的矛盾統一性 電影音樂在影片中是分段陳述、間斷出現的(早期的電影音樂例外)。但電影音樂又必須有整體的構思和佈局,因此,解決片斷與整體的矛盾以求統一,是電影音樂的特有課題。

  音樂長度的制約性 電影音樂受電影蒙太奇的限制,隨劇情發展而變化,因而每個音樂片斷的時間長度,均受到嚴格限制(誤差通常不能超過半秒鐘)。為此,在音樂的寫作和處理上,必須作特殊安排。例如,可能采取自由或不完整的曲式,甚至出現一個動機、一個和弦、一聲打擊樂;在樂思的發展上有時必須很快推向高潮,或直接過渡,迅速結束等。這使電影音樂的創作成為一種特殊的課題。

  音樂與科學技術的不可分離性 電影音樂要通過錄音(包括混合錄音、光學錄音)、洗印、放映等技術處理,因而深受科學技術的制約。任何一環的失當都能影響電影音樂的質量(例如錄音不佳、洗印深淺不勻,放映時音量安排不妥等),但它又通過電聲技術的發展可以取得一般音樂所無法得到的效果;例如,可以改變音樂的力度、密度、音色,突出某些樂器或增加立體感、增減混響程度等等。更突出的是,它可以與對白、音響效果融為一體,擴大瞭音樂藝術的概念。在這一點上,電影音樂與具體音樂、電子音樂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

  電影音樂分類 按電影音樂的聲源可分為兩種:

  客觀音樂 亦稱畫內音樂或有聲源音樂。指影片畫面的規定情境中應有的音樂。如人物在歌唱、演奏樂器、收音機的廣播等。這時,音樂的出現是不可少的(但亦可做特殊安排)。

  主觀音樂 亦稱畫外音樂或無聲源音樂。畫面並未提供出現音樂的根據,而是作曲傢為瞭塑造人物性格、抒發人物內心情感或渲染環境氣氛的需要而專門創作的音樂。它是對畫面的補充、解釋或評價,表現瞭作曲傢對影片所展現的事件的主觀態度,可以深化畫面的內容,加強影片的藝術感染力。

  這兩種音樂在具體影片中是相輔相成的,有時兩者亦可融為一體,難以分辨。因為客觀音樂的具體內容也有一定的選擇餘地,它可起主觀音樂的作用。例如人物內心痛苦時,收音機可播送同樣情調的音樂來渲染,亦可播送歡快的音樂來形成對比,等等。

  按音樂與畫面的關系,又可分為4種:

  音畫同步 音樂基本上與畫面吻合,情緒、節奏一致,視聽統一,觀眾在觀看畫面時,不知不覺地接受音樂。這是最常見的一種音畫關系。

  音畫平行 音樂並不解釋畫面,而以自己的獨特方式將畫面貫串起來,造成一種完整的形象。例如畫面是一組短鏡頭,描寫時間過程、人物成長或腦海中回憶的各種片斷時,音樂隻寫出一種情緒或著力刻劃人物的內心世界,使畫面的蒙太奇更為凝聚集中,以加深觀眾對影片的理解。

  音畫對位 音樂與畫面形成類似音樂中兩個聲部的對位關系。時而同步,時而不同步,甚至與畫面在情緒、氣氛、格調、節奏、內容上造成對立、對比,從另一個側面來豐富畫面的涵義,產生一種潛臺詞,形成新的寓意,使觀眾得到更深的審美享受。

  音畫遊離 這是60年代以後電影音樂的一種新趨向。電影音樂並不直接為劇情服務,而是起到擴大空間──延續時間的作用,它並不渲染影片的細節,而是用相當獨立的姿態以自身的音樂力量來解釋或發掘影片的內涵。觀眾可以在音樂與畫面遊離的情況下,自己領悟影片的真旨,得到豐富的聯想與感受。如日法合拍影片《廣島之戀》就屬這種情況。

  電影音樂的主要功能 

  描繪作用 這是較為客觀性的處理,主要用音樂來渲染烘托畫面的情緒及氣氛。一類是加強畫面所表現的事物的節奏特征,如火車奔馳、緊張追逐、風暴雷鳴、海潮起伏等;一類是對遼闊的草原、晶瑩的海底世界、科幻片中的外空間作色彩性、氣氛性描繪等。

  抒情作用 主要用於塑造人物性格,表現人物思想感情、心理變化,體現內心潛臺詞等。音樂表達瞭作曲傢對特定人物的理解及愛憎態度,帶有一定的評價意義。觀眾通過音樂的抒情,可以進一步理解人物,並喚起對於人物的愛憎,因此,常是電影音樂著重刻劃的重點之一。

  劇作作用 音樂參與影片的情節發展,成為影片結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包括刻劃人物的復雜內心矛盾,表現人物之間的外部沖突。它能直接推動劇情發展,深化影片內容。客觀音樂如運用得當,也可起這種作用。

  背景氣氛作用 音樂以特定音調、樂器音色、風格在影片的局部或整體中,作為表現時代特征、民族特點、地方色彩或強化特定的影片基調與氣氛的手段。這時電影音樂加強瞭它的認識功能,把觀眾引入特定的情景之中。

  結構貫串作用 同樣的音樂在影片中多次反復(或變化反復)出現,在情節發展過程中起著紐帶作用,既能使整部電影完整、統一,又能使觀眾在心理上獲得前後貫串的感受。

  電影音樂的運用和要求 由於電影的樣式極為多樣,對電影音樂的要求亦隨之有不同的變化。通常來說,在故事片、美術片、新聞紀錄片、科教片、廣告片以及音樂片(包括戲曲片、舞劇片、歌劇片、歌舞劇片等)對音樂的要求以及音樂所起的作用是不完全相同的。同一種樣式的影片要求亦不一樣,但從總的方面來看,電影音樂的運用需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風格問題 音樂對於影片風格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影片風格又決定瞭音樂的風格。在考慮風格問題時,要對影片的體裁樣式和題材進行研究,瞭解影片的時代特征、民族特點、編劇導演的藝術風格等等,才能確定與影片風格相適應的音樂風格。對於近年來出現的新型的電影樣式(如科幻片),力求音樂與影片風格統一的新問題也就更多瞭。

  主導主題問題 電影音樂最常用的手法是根據影片的主題思想或主要人物的性格,創作一個(或幾個)凝練而富有表現力的音樂主題。它隨著情節進展而重復(或變奏、發展),成為貫串發展的主體。這種主題稱為主導主題或主導旋律。此外還有一定數量的其他音樂作為陪襯、對比和補充,但並非唯一的手法,如德國作曲傢H.艾斯勒就認為使用一些短小而富有特性的音樂片斷,效果會更好。此外,當代西方也出現許多不用主導旋律的電影音樂,仍然取得良好的效果。在這方面,既存在理論的分歧,也有一個積累實踐經驗和進一步總結探討的問題。

  電影歌曲問題 通過畫面的視覺形象,使歌曲內容更具體明確,更具有感染力。它借助於電影藝術的巨大宣傳力量能廣為傳播,長期流傳。因此,電影歌曲的運用是個重要問題。通常,它可分為主題曲與插曲兩種,前者直接闡明影片的主題思想,後者隻從一個側面來反映影片的思想內容,或人物的思想感情。電影歌曲要求在影片中出現得自然、合理,具有與影片相適應的時代氣息、民族特色和藝術風格,才能收到良好的藝術效果。電影歌曲應用不當,會破壞綜合藝術的完整性,所以並非每部影片都需要有電影歌曲。

  音樂與音響的結合問題 電影藝術要求有一個豐富的音響世界,電影音樂必須考慮如何與音響(包括對白、效果)融合為一體的問題,尤其是效果與音樂。在某種程度上來看,可以理解為一定程度上的質的差異。因此,要考慮兩者的重疊、連結、互化,等等,以求得更有效果的藝術感染力。

  電影音樂的發展概況 在無聲電影時代,並無專門的電影音樂。一般由電影院聘請專業鋼琴師在銀幕下按照劇情進展現場彈奏。所用音樂或為現成樂曲,或作即興演奏。除瞭起輔助作用外,還借此掩蓋放映機所發出的噪聲。在美國某些電影院專門設置瞭管風琴供伴奏之用。後來逐漸發展為使用管弦樂隊,由指揮指定選用的樂曲。

  1907年,法國作曲傢C.聖-桑斯應邀為影片《吉斯公爵被刺記》作曲,成為創作電影音樂的先驅。1910年以後,在美國及法國都逐漸出現瞭專門創作電影音樂的作曲傢。法國作曲傢如E.薩蒂(電影《幕間》)、D.米約(電影《獸人》)、A.奧涅格(電影《拿破侖》)都參與瞭這種新興體裁的創作。與此同時,為瞭滿足電影音樂的需要,各電影公司曾提供大量可供伴奏各種情景之用的通用樂譜,為概念化、公式化的商業電影音樂開辟瞭道路。

  有聲電影發明以後,電影音樂受到進一步重視,對每部電影單獨譜曲的風氣開始形成。第1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1927)的成功,使爵士音樂大量進入電影,新興的音樂片也於此時興起。

  30~40年代之間,電影事業極為興旺。在美國商業性影片中,音樂有爵士、流行音樂風格,也有嚴肅音樂風格,但後者的音樂語言比較接近後期浪漫派(R.瓦格納、С.В.拉赫瑪尼諾夫、R.施特勞斯),偏愛使用主導旋律。還出現所謂“好萊塢”式的配器風格(如抒情樂段喜用高音區的3部弦樂,密集銅管和聲,混合音色的木管等),手法也以音畫同步為主(自然也存在一些例外)。其中較引人註目的作曲傢有M.史坦納、A.紐曼、D.喬姆金等人。

  40年代以後,歐美及蘇聯有不少知名作曲傢寫瞭比較具有特色的電影音樂。例如美國的《我們的城市》(1940,A.科普蘭作曲)、《濱水區》(1954,L.伯恩斯坦作曲)、《哈姆雷特》(1948,W.沃爾頓作曲)、《南極交響曲》(1948,R.沃恩·威廉斯作曲),法國的《賣花女》(1938,奧涅格作曲)、《紅磨坊》(1953,G.奧裡克作曲),蘇聯的《亞歷山大·聶夫斯基》(1938)、《伊凡雷帝》(1945,均為С.С.普羅科菲耶夫作曲)、《青年近衛軍》(1947~1948)、《牛虻》(1955,均Д.Д.肖斯塔科維奇作曲)、《奧賽羅》(1955,А.И.哈恰圖良作曲)等。

  50年代起,美國電影音樂出現瞭一種新傾向,作曲傢采用瞭曲調簡短、爵士風格為基礎、存在大量不協和弦與金屬刺耳聲的音樂,例如《欲望號街車》(1951,A.諾思作曲)、《無因的反叛》(1955,L.羅森曼作曲)等。

  60年代,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歐美電影越來越多地使用電子音樂與具體音樂。歐洲曾出現完全使用音響效果而不用音樂的傾向。另外,也有將音樂單純化的作法,隻用少數樂器,甚至一架電子琴、鋼琴,或一支吹奏樂器。目前,西方電影音樂風格是相當多樣化的。

  中國於20世紀初從國外輸入瞭無聲電影。早期電影音樂主要是主題歌及插曲,其他選用現成的樂曲配樂。第1首電影歌曲是1930年聯華影業公司故事片《野草閑花》的《尋兄詞》(孫瑜詞,孫成璧曲),用蠟盤發音配合。以後聶耳、冼星海、呂驥、賀綠汀、任光等都寫瞭許多有深遠影響的電影歌曲,如聶耳為影片《風雲兒女》所寫的插曲《義勇軍進行曲》,已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中國第1部作曲影片,是1935年的《都市風光》,由黃自、趙元任、賀綠汀、呂驥合作完成。40年代以後比較有影響的電影音樂陸續出現,如賀綠汀的《勝利進行曲》、章彥的《一江春水向東流》、王雲階的《三毛流浪記》、李偉才的《松花江上》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電影音樂得到蓬勃的發展,國傢建立瞭大型的電影樂團,配備瞭一支專業的電影音樂創作隊伍,繼承發展瞭30年代的革命傳統,借鑒瞭外國電影音樂理論和創作經驗。80年代又成立瞭電影音樂學會,探討電影音樂的特性及總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