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圭地處南美洲中部。16世紀初西班牙佔領之前,巴拉圭印第安人瓜拉尼部族的音樂已發展到一定水準。歌舞和遊戲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他們的音樂基於三聲、四聲和五聲音階;表現狩獵、戰鬥和具有圖騰意義的歌曲大都是單聲部的,並以呼應形式來演唱。傳統的樂器有沙槌、小沙槌串、低音大鼓“庫魯古”、蘆笛“瓦塔普”、骨笛“康丘拉”和葫蘆琴“姆巴拉卡”等,多用於宗教儀式。

  在長達3個世紀的殖民統治時期,巴拉圭曾先後歸屬於秘魯和拉普拉塔塔總督區,其文化藝術的發展與秘魯、阿根廷的關系密切。此外,由於民族成分的不斷混雜,在巴拉圭也形成瞭一種“克裡奧約”音樂,其主要體裁是“巴拉圭波爾卡”。它與歐洲的波爾卡無任何關系;其曲調由兩段式構成,節奏多變,常以婰、慇拍交替進行。

  專業音樂的創作始於20世紀。《巴拉圭狂想曲》的作者R.希門尼斯(1889~  )是一位有影響的作曲傢。J.C.莫雷諾(1912~  )以民間題材創作瞭一部交響曲,並著有《瓜拉尼人和音樂》一書。J.亞松森·弗洛雷斯(1904~  )堅持不懈地為發掘和繼承瓜拉尼民族音樂而努力,他根據一首敘事歌曲創作的交響曲《瓜拉尼》獲得成功,受到人們的尊敬。他還組織瞭一個印第安人的樂團,以此來宣傳巴拉圭的民族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