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作曲 譜曲 度曲和舞臺唱念的漢語音韻,簡稱曲韻或劇韻。戲曲語言是文學性與音樂性都很強的藝術語言。它不但要讓人易懂,還要給人以美感,從動聽、明義而至動情。戲曲唱詞繼承瞭民歌和古代詩歌的傳統,講究押韻,講究平仄四聲。戲曲音韻與古代的詩韻一脈相承,但又不同於詩韻,現存的完整的詩韻書為宋代大中祥符元年(1008)陳彭年等奉詔修的《廣韻》,共206個韻部。1227年,南宋平水劉淵編《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把《廣韻》重新分類,合併成107部,計平上去聲各30部,入聲聲17部,稱為“平水韻”。宋以後有人根據比劉淵稍前的王文鬱的《新刊韻略》和張天錫的《韻會》,把上聲減少一部,成為106部,仍叫“平水韻”,是一直沿用的詩韻。自從唐宋兩代的詞發展起來後,押韻方法起瞭變化,即平聲、入聲獨用,上去合用。每個詞牌也各有不同的句法和平仄格律。但是並沒有一部詞韻書留傳下來。號稱宋編的《菉斐軒詞林要韻》,現在公認是明人模仿曲韻編的。實際上,宋人填詞是用詩韻而放寬通轉的范圍,而且不少詞人甚至用方言語音押韻,並沒有專為寫詞而編的韻書。現存的詞韻書,都是清人根據宋詞押韻的實況模仿曲韻編排的。戲曲中所用的曲韻,則是元、明以後逐漸形成的。

  中原音韻與洪武正韻 1324年,即元泰定元年,周德清《中原音韻》一書問世。這是第一部曲韻,也是音韻學上劃時代的變革。和以往所有韻書不同,它不是繼承《廣韻》的系統,而是根據當時實際生活中語言的變化,將聲韻重新分合,自成系統。“平水韻”是四聲分立的,周德清卻根據金元北曲四聲通押的實際情況,凡聲韻不同的字,隻要元音和韻尾相同,便算一部。當時北方的實際語言中,平聲已分陰陽,入聲則已消失,周德清便把入聲字分別歸入平上去三聲,這就是所謂“平分陰陽,入派三聲”。這個系統一直流傳到現行漢語拼音方案。他把常用字分為19個韻部:①東鐘,②江陽,③支思,④齊微,⑤魚模,⑥皆來,⑦真文,⑧寒山,⑨桓歡,⑩先天,⑪蕭豪,⑫歌戈,⑬傢麻,⑭車遮,⑮庚青,⑯尤侯,⑰侵尋,⑱監咸,⑲廉纖。其中③~⑥,⑪~⑭,⑯各部,都收入聲,歸平上去。①部兼收“平水韻”中少數庚韻的字。⑭部是周德清的新創,從傢麻韻中分出一部分齊齒呼的字,所收入聲字多於原來的平去上。⑰、⑱、⑲部,說明當時北方語言中還存在著閉口韻。

  明洪武八年(1375),樂風韶、宋濂、王僎等人奉旨編成《洪武正韻》。它是以唐代《禮部韻略》為基礎編纂的,把“平水韻”的韻部重新分類合並,成為76個韻部。計平上去各22部,再加入聲10部。但實際上,它的字韻是21部。雖然它是屬於“詩韻”的性質,但由於它保留瞭南方語言中通行的入聲,所以明人唱南曲時所用字音,是以它為依據的。故有“北準《中原》,南遵《洪武》”之說。

  明代盛行南曲,北曲雖然衰微,但並未絕響,而是流入南曲之中,南曲傳奇中每有北曲套數。而文人寫南北曲曲詞時,還是依據《中原音韻》,編寫韻書也是繼承這個體系,略加修訂。明弘治年間,范善溱編的《中州全韻》,仍是按周德清的分類法,列為19韻部,隻不過將去聲字也分為陰陽。後來常說的“中州韻”,便是由此開始。“中州”一詞似指河南,但中州韻實際上是斟酌古今,綜合南北而成的。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王編《音韻輯要》,用《中原音韻》系統,參照《洪武正韻》,分為21部:①東同,②江陽,③支時,④機微,⑤歸回,⑥居魚,⑦蘇模,⑧皆來,⑨真文,⑩幹寒,⑪歡桓,⑫天田,⑬蕭豪,⑭歌羅,⑮傢麻,車蛇,⑰庚亭,⑱鳩由,⑲侵尋,⑳監咸,閊纖廉。

  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沈乘編《韻學驪珠》,它的特點是註意到介韻母,也分為21韻,但把《洪武》中入聲10部改分為8韻。這部韻書影響較廣,至今仍為昆曲唱傢普遍使用。1791年,周昂編《新訂中州全韻》,又把上聲字分陰陽兩類。近代吳梅《顧曲麈談》與王季烈《螾廬曲談》所載的曲韻,分部和韻目都與《音韻輯要》一致,但平上去皆分陰陽,並且指出,入派三聲時,隻能作陽平、陰上、陽去。以上是中州韻發展的情況。它繼承瞭周德清的系統,卻又參合南方字音,把陰陽上去四聲發展為平上去入都分陰陽的八聲。雖然字分八聲隻適用於吳語地區與譜唱昆曲,但“中州韻”對其他劇種卻有極大的影響。

  十三轍 近代、現代流行較廣的曲韻。由於漢語不斷發展變化,曲韻也隨之發生變化。18世紀,花部亂彈(即清代地方戲)逐漸興盛,曲韻發展為十三轍。雖無專門的韻書,但習慣上如此分部:①中東,②江陽,③衣期,④灰堆,⑤姑蘇,⑥懷來,⑦人辰,⑧言前,⑨苗條,⑩梭波,⑪發花,⑫乜邪,⑬由求。這是根據官話地區的語言實際,把中州韻的21部加以合並而成的。衣期轍合並瞭支時、機微韻;姑蘇轍合並居魚、蘇模韻;人辰轍合並真文、庚青、侵尋韻;言前轍合並寒山、歡桓、天田、監咸、纖廉韻。雖然有些韻部的歸並不完全合理,如京劇以 n收音的真文韻與以ng收音的庚青韻並為一轍。但作為舞臺語言,聽眾並不感到逆耳,而且早在宋詞中就有真文與庚青、侵尋通押的例子。

  十三轍在全國各劇種中影響很廣,除京劇這一全國性大劇種外,凡屬皮簧系統及梆子系統的各劇種,也都采用十三轍,隻是韻目名稱不同而已。梆子系統把庚青韻歸入中東轍而不歸人辰,較為合理。可以說,凡是官話地區基本上都通用十三轍。皮簧、梆子系統的唱詞,都用七字、十字的上下句體,上句一般用仄聲,少數可押平聲或不押韻,下句必須押平聲,這和律詩一致,而和南北曲所用的長短句四聲通押則不同。

  京劇唱詞雖然改用瞭十三轍,但唱念還是要用中州韻21部的反切來糾正方言語音。昆曲用蘇州音讀中州韻,不適用於官話地區。京劇采用湖廣音讀中州韻,因湖北地區語言和中州韻較接近,用它作為舞臺腔調,容易收到字正腔圓、明白易懂的效果。因此,京劇有“上口字”,保留著與北京話不同的若幹古音;又嚴格區別尖團字,以避免與北京方言語音混淆。

  地方戲音韻 由於地方戲是用方言唱念的,有的用方言語音押韻,這就使地方戲所用的音韻較為復雜。大體說來,十三轍是為很多地方戲曲劇種所采用的,但或多或少都有所變通,以適應當地方言的要求。例如越劇用十六韻,十三轍中的言前轍,在越劇中則分為翻闌、天仙、團諸韻。也有分得更細,把它分為二十韻的。蘇州方言語音分為八聲,平上去入各分陰陽,所以蘇劇所用的就有十九、二十、甚至二十一韻。同屬吳語地區的滬劇、錫劇也有類似情況。粵劇、潮劇的語音分為九聲。除四聲各分陰陽外,還有閉口音。這些方言中還保存一些古漢語讀音,聲母中也有如v、n、ŋ等濁音,因而在音韻上又有一些普通話或韻書中所沒有的韻目。潮劇唱詞中將持、笠、挾、起、截等字通押,這也是很特殊的現象。寧波方言中除入聲字多外,還有江、張不分,蔣、丈不分的情況。

  南方各地語言中因多用入聲字,這些地區劇種的入聲韻也分得較細、較繁。《韻學驪珠》把入聲韻分成八部:屋讀、恤律、質直、拍陌、約略、曷跋、豁達、屑撤,對南方語言來說,有一定道理。南方許多劇種的入聲韻,基本是在《韻學驪珠》的分類基礎上增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