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時期的希臘傳記作傢、柏拉圖派哲學傢。出生在比奧細亞境內凱羅涅亞城的一個貴族傢庭,66年在雅典學習哲學、修辭學和自然科學,後又去亞歷山大城進修。他常去義大利和羅馬,與哲學傢法沃裏努斯等交往,並深受羅馬皇帝圖拉真的賞識。普盧塔克幾次被選為凱羅涅亞的執政官,羅馬皇帝亞德裡安當政時,還當過阿凱亞行省的總督,被授予雅典榮譽公民的稱號。從95年起,成為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的終身祭司。他一生遊歷過希臘、小亞細亞和埃及的許多城市,曾在凱羅涅亞創辦一所學校。

  普盧塔克是羅馬帝國的臣民,他擁護羅馬帝國,贊揚羅馬的偉大,但他同時又具有強烈的泛希臘愛國主義情緒,為祖國的過去而自豪。從哲學觀點看,他是一個折衷主義者。他一生寫瞭大量的作品,保存至今的有100多種。這些作品通常被分成兩大類,一類稱作,《道德論叢》,一類稱作《希臘羅馬名人比較列傳》。《道德論叢》包羅很廣,有關於倫理道德方面的作品,如《論亞歷山大的命運或美德》、《論兄弟之情》;有關於政治問題的作品,如《論獨裁、民主和寡頭政治》;有闡述他在倫理方面的主要哲學觀點的作品,如《追隨伊壁鳩魯不可能幸福地生活》、《“默默無聞地生活”這句格言對嗎?》;有反映他對宗教迷信的看法的作品,如《論迷信》;有記述自然科學的作品,如《論月相》;有關於文藝問題的作品,如《論音樂》、《阿裡斯托芬與米南德之比較》;《宴會上的問題》與《七賢會飲》兩書的內容包羅萬象,涉及倫理、美學、文藝、歷史等各個方面;《羅馬問題》和《希臘問題》收集瞭不少有關的古史資料,《女德》則收集有關婦女的故事和箴言。

  《希臘羅馬名人比較列傳》是普盧塔克的成名作,寫成於他的晚年,全書包括從神話時期到作者當代的幾乎所有希臘羅馬的名人,如忒修斯、梭倫、伯裡克利、亞歷山大、羅慕洛、蘇拉、佈魯圖斯、凱撒等的傳記50篇,其中46篇是根據兩個希臘羅馬名人之間的某種相似之處成對排列,並進行比較,隻有4篇是獨立的。撰寫這些傳記的目的不在於補史書之不足,而在借所記名人之言行進行道德說教,用以警世勸善。盡管它所記史實有不少失真的地方,年代上也有疏忽和混亂,但也不乏珍貴的史料。

  他的文筆樸素、流暢,形象鮮明,引人入勝。他的《列傳》被後世視作文學作品,影響很大。他是歌德喜愛的作傢之一,莎士比亞的三部羅馬歷史劇(《尤利烏斯·凱撒》、《安東尼和克莉奧佩特拉》、《科裡奧拉努斯》)全部取材於此書。《道德論叢》也為後世許多西方學者所重視,例如法國的蒙田和英國的培根都曾受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