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蒲柏

  英國詩人。出生於在政治上受歧視的天主教徒的傢庭。12歲時患重病,健康受到損害,從此傢居讀書。16歲時開始寫詩,23歲發表詩篇《批評論》,受到文壇註意,得以結交著名作傢斯威夫特、艾迪生等人,遂以寫詩和翻譯古典作品為生,成成為當時尚不多見的職業作傢。

  他在文學上崇奉新古典主義,重節制,講法則,這也與當時提倡理性的英國上層社會相適應。他的作品無不精心雕琢,意境雖不高遠,氣魄亦無雄奇,但技巧圓熟,特別是英雄雙韻體的運用,達到英國詩歌史上的最高成就。

  他的成名之作《批評論》(1711)運用英雄雙韻體,宣揚文學批評傢必須有高雅的趣味的新古典主義理論,主要論點來自古羅馬的賀拉斯和法國佈瓦洛等人,新意不多,但把它們表達得異常機智、精辟,體現瞭他對好詩的定義:“所思雖常有,妙筆則空前。”《奪發記》(1714)是仿英雄體詩所寫,作者故意小題大作,使用羅珂珂式的華麗文筆寫一對貴族男女因追逐遊戲而交惡的社會新聞,但又意含諷刺,展示瞭時髦社會中人們生活的空虛無聊。《懷不幸女士之詩》(1717)和《埃洛莎致阿貝拉詩》(1717)則以真摯的愛情為主題,其中人物都遇上悲劇性的結局。兩詩寫得悱惻動人,後者更見深度。

  蒲柏也翻譯瞭古希臘荷馬的史詩。《伊利昂紀》譯本(1715~1720)與《奧德修紀》譯本(1725~1726)的相繼出版,為他贏得瞭更多的讀者和收入,但也引起瞭學者們的非議。他所編輯的《莎士比亞全集》(1725)問世後,又遭受專傢的指摘。

  蒲柏的對策是把他的主要論敵當作反面人物寫進他的新作《群愚史詩》(4卷本,1743)。諷刺本是蒲柏所長,這裡更見功力,然而隻在作者跳出個人恩怨,將學究之流當作社會之害來鞭撻的時候,詩句才獲得真正的力量。

  蒲柏的後期作品還有《人論》(1733~1734)、《致阿勃斯諾特醫生書》(1735)和《仿賀拉斯作》(1738)。《人論》是一首哲理詩,它反映瞭流行在當時上層人士之間的哲學信念,例如:“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它有許多常為人引用的名句,而全詩卻比較淺薄。

  後期的傑作是《致阿勃斯諾特醫生書》。這是蒲柏的自傳和自我辯護詞,寫得比較真切、自在,風格更為口語化,諷刺也更加入木三分,其中針對艾迪生的一段文字特別犀利,至今有名。

《人論》扉頁上蒲柏自作的畫

  蒲柏的文名盛於18世紀,模仿者甚眾,後浪漫主義詩人興起,卻對他作品中的意境和詞藻大加反對,19世紀後半葉的批評傢阿諾德甚至說他寫的隻是散文,不是詩歌。進入20世紀,他的文名復振,多數批評傢認為他雖不長於抒情,也無深刻的思想,但善以議論和哲理入詩,寫得精練、鋒利,有不少可誦的警句,而英雄雙韻體的運用更是達到藝術上的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