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朝齊、梁間道教思想傢、書法傢、書法理論傢。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今江蘇省南京市)人。

  陶弘景精通道教,對醫學、曆算、地理都有所研究。在齊,曾拜左衛殿中將軍,永明十年(492),辭官隱居勾曲山。梁武帝蕭衍早年就與之交往,即位後曆聘不出,但朝廷大事每向其諮詢,故時人稱其為山中宰相。他的著作,後人輯有《陶隱居集》。

  陶弘景工草隸,尤擅長行書,師法鍾繇、王羲之,采其氣骨,形成自自己的風格。傳世書跡有《屈畫帖》。焦山《瘞鶴銘》亦傳為他所書。

《瘞鶴銘》

  《瘞鶴銘》為著名的摩崖刻石。原在焦山(今屬江蘇省鎮江市)西麓石壁上,後被雷擊,崩落長江中。清康熙(1662~1722)年間,由陳鵬年募工移置山上,後砌入定慧寺壁間。

  《瘞鶴銘》字體厚重高古,用筆奇峭飛逸,雖是楷書,而略帶隸書和行書意趣(見彩圖)。對此碑歷來評價甚高。

《瘞鶴銘》(部分 南朝·梁) 陶弘景

  陶弘景著有《與梁武帝論書啟》,系與梁武帝論書的信札,討論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等書法的優劣,文辭優美,議論深刻,久為世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