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著最精采的舊石器時代藝術作品的石灰巖溶洞。位於法國多爾多涅省。1940年,兩個孩子出外郊遊,尋找失落的狗時發現瞭拉斯科洞口。後由著名史前藝術學者H.佈勒伊考察整理,公諸於世。西方人譽之為“史前的盧佛宮”。拉斯科洞口在舊石器時代就倒塌封閉,因此在發現時洞裏的各種畫面完好如新。開放後受空氣雜質污染,壁畫開始毀壞。20世紀70年代起該洞不再向公眾開放。

  拉斯科洞很大,分為主廳和兩個主要洞道,均繪有壁畫。主廳又稱牛廳,面積為為138平方米,洞壁上水平排列著各種動物形象,其中有長達5米的巨大的野牛,還有長角凸肚的怪獸,馬奔鹿跳,色彩繽紛。沿洞窟軸線伸展的洞道稱中軸畫廊,這裡洞壁連同洞頂都佈滿野牛、野馬圖像,一匹在飛矢中奔跑的馬被命名為“中國馬”。主廳和中軸畫廊裡的形象很少互相重疊,可能繪制前曾作過整體的安排。

《野牛、野馬圖》

  在另一條洞道的側端有個井狀坑,坑壁上畫著一個人與歐洲野牛爭鬥,仰躺在地的人頭戴鳥形面具,手邊是瑞鳥形裝飾的長杖。拉斯科洞中還有許多線刻畫,相當精采。

  拉斯科洞中各種形象可以細分為14種風格,分屬3個階段:早期以單色線描為主;中期黑色勾輪廓,紅、棕色塗染;晚期的代表是黑色繪制的大型動物形象。拉斯科洞的這些主要藝術遺跡屬於奧瑞納-佩裡戈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