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出現的一個流派。其特點是在反映現實的敘事和描寫中,使用或者插入神奇而怪誕的人物和情節,以及各種超自然的現象。

  魔幻現實主義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的歐洲。1925年,德國文藝評論傢弗朗茨·羅發表一本評論後期表現派繪畫的專著,書名即為:《魔幻現實主義,後期表現派,當前歐洲繪畫的若幹問題》,認為魔幻現實主義是表現主義的一種。1938年,義大利文藝評論傢馬西莫·邦滕佩利也在美術評論論著作中使用這個名詞(他稱為“奇妙的現實主義”),認為是超現實主義之後當代美術界出現的一種新流派。

  魔幻現實主義被應用於拉丁美洲文學評論,則始於哥倫比亞作傢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於1967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這部小說以虛構的小鎮馬孔多以及居住在馬孔多的佈恩迪亞一傢100年間的變遷,反映哥倫比亞的歷史。其中充滿離奇怪誕的情節和人物,帶有濃烈的神話色彩和象征意味。這種獨特的風格,引起讀書界和評論界強烈的興趣,認為是現代小說創作中一種新流派的代表,因此借用美術上與此近似的新流派的名詞,稱之為魔幻現實主義。

  其實,在拉丁美洲文學中,以神奇或魔幻的手法反映現實,早在40年代就已經開始。1943年,古巴作傢卡彭鐵爾曾經提出“神奇的現實”的觀點,認為拉丁美洲的現實本身具有神奇性,例如神秘莫測的自然現象,激烈動蕩的社會生活。因此,文學作品的內容應該也是神奇的。他的長篇小說《消逝的腳步》,描寫海地的自然背景以及黑人的宗教信仰,就具有強烈的神秘色彩。

  另外一方面,拉丁美洲有一些作傢為瞭強調文學的民族性,有意識地吸收古代印第安文學中的神話和傳說,使作品具有神奇和魔幻的色彩。例如:危地馬拉作傢米格爾·安赫爾·阿斯圖裡亞斯的長篇小說《總統先生》(1946) ,墨西哥作傢胡安·魯爾福的中篇小說《佩德羅·帕拉莫》(1955),都以創新的技巧和印第安古代神話傳統相結合,以渲染作品濃烈的民族氣氛。

  60年代和70年代以來,拉丁美洲的小說作傢在藝術技巧方面進行瞭多種多樣的創新和探索,帶有魔幻現實主義的特點或者類似這種特點的作品很多。近年來,拉丁美洲文學評論界趨向於認為:魔幻現實主義已經成為當代拉丁美洲文學小說創作的主要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