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70至90年代俄國民粹派及其同情者的文藝創作,包括合法的、地下的和國外刊行的3類。民粹派作傢把文學視為宣傳其政治主張的重要手段,曾從60年代革命民主派的思想中吸取養分。格·烏斯賓斯基、卡羅寧(本姓彼特羅帕夫洛夫斯基)、納烏莫夫、奧西波維奇(本姓諾沃德沃爾斯基)、茲拉托夫拉茨基、紮索津斯基等使用特寫和小說體裁,以生動的群眾口語和方言,反映1861年改革後農村在資本主義滲透下的經濟破產與階級分化,農民的生活、心理和自發的抗議,為俄羅斯現實主義、民主主義義文學作出瞭重大貢獻。但民粹派斷言資本主義制度不符合俄國國情,認為半封建的村社體現瞭平等、友愛和集體主義原則,甚至能通向社會主義,而富農的出現隻是偶然的外來影響所造成的結果,因此大多數采用農村題材的民粹派創作往往帶有浪漫主義色彩。格·烏斯賓斯基則清醒地看到農民的個人主義傾向,把他們的分化和村社的解體當作歷史的必然。從80年代起,隨著革命民粹派的蛻化,有些作傢更以牧歌筆調描述資產階級主宰下的農村,完全背離瞭現實主義。

  知識分子的作用與活動以及他們如何探求同人民相結合的道路,是民粹派文學的另一基本題材。在散文中,奧西波維奇和斯捷普尼亞克(本姓克拉夫欽斯基)的長篇小說,莫羅佐夫、菲格涅爾、西涅古勃的革命回憶錄,代表這方面的主要成就。莫羅佐夫、拉夫羅夫等的浪漫主義詩作描寫知識分子為人民事業獻身的英雄氣概、對專制制度的憎惡和對革命前途的信心,同十二月黨詩人的傳統和涅克拉索夫的詩風有密切聯系。民粹派的宣傳鼓動詩歌通俗易懂,對90年代無產階級詩人產生過影響。民粹派擁有特卡喬夫、斯卡比切夫斯基等文學評論傢,其中最傑出、最受知識分子歡迎的是尼·米哈伊洛夫斯基,但他的論著摻雜有主觀主義社會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