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米沃什

  波蘭詩人、作傢。出生於立陶宛維爾諾附近的謝泰伊涅。曾在維爾諾斯泰凡·巴托雷大學攻讀法律。年輕時開始寫詩,1933年發表第一部詩集《關於凝凍時代的詩篇》。1934年大學畢業,在巴黎留學兩年,回國後在波蘭電臺文學部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抵抗運動。戰後曾任波蘭駐美國和法國的文化參贊。1951年旅居巴黎,1960年前往美國,現定居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伯克利,在大學講授波蘭文學。

  米沃什戰後的主要作品有詩集《白晝之光》(1953)、《詩的論文》(1957)、《波別爾王和其他的詩》(1962)、《中瞭魔的古喬》(1964)、《無名的城市》(1969)、《日出和日落之處》(1974)、《詩歌集》(1977)、長篇小說《權利的攫取》(1955)和《伊斯塞谷》(1955)等。他早期的詩歌流露出一種悲觀絕望的情緒,把歷史看成是一場大災禍,把人類比作處於“宇宙的滅亡”、“世界末日”的時代。戰爭時期的詩歌則表現瞭他對民族和人類命運的憂慮。以後的作品,揭露瞭現實生活中的虛偽、欺騙、空談、浮華等現象,認為人在這種環境中生活無異失去自由,成為“歷史和生物本能的無形力量的俘虜”。他的詩常包含哲理。他認為詩歌不能脫離現實,可是現實隻提供詩人創作的素材,詩人應賦予它以另外“真正的”現實性。

  在風格上,米沃什的詩吸收古典和現代不同流派的長處,自成一體。他的詩自然、流暢,不講求韻律的嚴謹,語言質樸、精練、口語化,寓意深刻。

  米沃什還寫過不少散文、隨筆、文藝理論、文學批評和文學史的著作,翻譯過許多名著。他由於“在自己的全部創作中,以毫不妥協的深刻性,揭示瞭人在充滿著劇烈矛盾的世界上所遇到的威脅”,表現瞭“人道主義的態度和藝術特點”,於198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