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

  現代詩人、翻譯傢、文學研究傢。江蘇海門人。1910年12月8日生。少年時代愛好古典詩詞和新詩。1929年入北京大學英文系就讀後,較多接近英國浪漫派、法國象徵派詩歌,自己也開始寫詩,較早出版的詩集有《三秋草》(1933)、《《魚目集》(1935)等,更為人所熟悉的則是他和李廣田、何其芳三人的合集《漢園集》(1936)。這些集子裡收錄瞭他1935年前的詩作。卞之琳的創作與提倡格律詩的新月派有關聯,但他的風格實際上更接近於象征派,曾與象征派代表詩人戴望舒一起編過《新詩》雜志。他此時詩歌表現出當時青年知識分子對現實的不滿與思考,他感覺敏銳,又善於將情思與理念深藏於詩意之中,有時卻不免給人隱晦之感。他的詩作講究音節的整飭,追求文字的奇巧,不少篇章還迷漫著憂鬱惆悵的情緒。抗日戰爭時期,他先後在四川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任教。1938至1939年曾去延安和太行山區抗日民主根據地訪問,並一度任教於魯迅藝術文學院。此行促成他創作並有詩集《慰勞信集》(1940)和報告文學集《第七七二團在太行山一帶》(1940)出版,作品反映出他對民族解放戰爭的激情。《慰勞信集》20首,歌頌瞭抗日戰士和群眾,情緒樂觀。最後說“為你們的辛苦,我捧出意義連帶著感情”。詩歌藝術上雖仍留有雕琢的痕跡,但內容卻較以前作品顯得堅實。《第七七二團在太行山一帶》以樸實的文筆真實生動地記敘瞭抗日根據地部隊的鬥爭生活和軍民的親密關系,受到當時文藝界的關註。卞之琳於1941年編《十年詩草》(收1930~1939年大部分作品),並於翌年出版。1946年到南開大學任教,1947年應英國文化委員會邀請,赴牛津從事研究。1949年7月,出席瞭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卞之琳政治熱情高漲,自勉“一息尚存,就多做一分工作”(《悼望舒》),抗美援朝開始後及時寫出詩集《翻一個浪頭》,歌頌新中國的建設,諷刺揭露帝國主義侵略。卞之琳於1979年出版的自選集《雕蟲紀歷1930~1958》,是重要的詩歌結集。

  1949年起卞之琳任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1953年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文學研究所研究員,1964年以後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他長期從事對英國劇作傢莎士比亞等外國作傢、作品的翻譯、研究,同時致力於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並擔任《文學評論》、《世界文學》、《詩刊》等刊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