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雜劇是在前代戲曲藝術宋雜劇和金院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戲劇樣式。它的最初出現大致是在金末元初,其間它經歷瞭從不完備到完備的發展過程。雜劇體制的完備、成熟並開始興盛起來是在蒙古王朝稱元以後。到瞭成宗元貞、大德年間,雜劇的創作和演出進入鼎盛時期。

  雜劇最初流行於北方,以大都(今北京)為中心,遍佈河南、河北。受方言的影響,它有不同的聲腔流派,魏良輔《南詞引正》說雜劇聲腔有中州調、冀州調和小冀州調。這種北方聲腔的劇種,很快快流行於全國。

  元人夏庭芝撰著的《青樓集》記述瞭元代140多個著名戲曲演員(其中男演員30多人)的活動事跡。這些演員或是“名重京師”、“京師唱社中之巨擘”;或是“馳名金陵”;或是“獨步江浙”;或是“淮浙馳名”;或是“馳名江湘間”。還有“山東名姝”、“維揚名妓”、“湖州角妓”等等。《青樓集》成書於至正十五年(1355),後又有增訂,其時距元亡不遠。它的記述說明元代的雜劇演出由北方發展到南方,遍佈各地。

  成書於元文宗至順元年的鐘嗣成《錄鬼簿》中記載的元代後期劇作傢也大多活動於南方,這都說明雜劇最後發展成瞭全國性的劇種。雜劇開始南移當是在南宋王朝滅亡、元王朝統一全國以後。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八年,即宋亡以後的11年左右,當時在江南溧陽作官的元淮就有詩詠及馬致遠《漢宮秋》和白樸《梧桐雨》等劇本(《金囦集》),這時距元貞元年隻有四、五年,而到元貞、大德年間,雜劇已是“舉世行”,關漢卿、白樸等人的作品也已是“天下流行”瞭。

  元雜劇繁榮的過程中,出現瞭眾多的作傢和作品。在元代的各類文學作品中,雜劇作品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最為廣泛。元人胡祇遹在《送宋氏序》中這樣來說明當時雜劇內容的廣泛和題材的多樣:“上則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則閭裡市井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厚薄,以至醫藥卜筮釋道商賈之人情物性,殊方異域風俗語言之不同,無一物不得其情,不窮其態。”在元代各類文學作品中,也隻有雜劇作品取得的成就最高。元代羅宗信為《中原音韻》寫的序文說到當時已出現把“大元樂府”和唐詩、宋詞“共稱”的說法。按照《中原音韻》體例,所謂“大元樂府”指散曲和雜劇。後世的人也不斷有這種說法,其中還有專把元雜劇和唐詩、宋詞相提並論的。這種看法反映瞭元雜劇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代藝術。

  元代雜劇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比以前的文學較廣泛而深入,尤其突出的是一些社會地位低下的普通人民普遍地被寫入作品,乃至成為主要的正面人物形象,擴充和提高瞭宋代話本在這方面開拓的新領域。元雜劇的很多作品抨擊封建統治階級的官僚、豪紳以及他們的幫兇、爪牙對普通人民的迫害和剝削,同時歌頌普通人民對封建統治集團所進行的各種形式的反抗。其中傑出的作品如關漢卿的《竇娥冤》,通過受冤屈的竇娥形象控訴被認為是世界的主宰──皇天後土:“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更是表達瞭十分強烈的反抗精神。

  元雜劇是一種包含有“唱”、“念”、“做”的戲劇樣式,它的劇本描寫人物故事則主要通過歌唱和念白。一些優秀劇本的唱詞都在不同程度上呈現出詩劇的色彩。念白部分由於受唐、宋以來的戲劇傳統的影響,常有插科打諢,頗富幽默趣味。

  元雜劇的興起和繁榮有多種條件和因素:前代各種戲曲藝術的發展提供瞭雜劇形式上的各種借鑒,眾多文人參預戲劇活動促進瞭劇本創作的繁榮,很多著名演員的出現也有助於雜劇的興盛。當時戲劇演出的廣泛,上自宮廷,下至平民社會,觀賞戲劇演出成為一種娛樂習慣,演出的商業化帶來的競爭性,也是雜劇興盛的原因之一。而從文學劇本方面說,主要的一個因素是湧現瞭一些和人民保持密切聯系的新型作傢。他們有的是“書會才人”,有的是“職業演員”,更多的是懷才不遇或充任下級官吏的文人。這種身份和社會地位,決定瞭他們的作品能夠真實地反映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和生活願望,也決定瞭作品的藝術成就的普遍提高。

  元雜劇也經歷瞭自盛而衰的過程,大體同這個過程相當,雜劇作傢的創作活動,可以分為前、後兩期。前期約為元世祖至元初至成宗大德末年。這是人才輩出、作品爭奇鬥妍、各競異彩的繁榮時期。除瞭關漢卿、王實甫和白樸、馬致遠這幾位著名作傢外,還有高文秀、紀君祥、楊顯之、石君寶、尚仲賢、李好古[ID=li_yuandai]、李文蔚等。其中活動年代較早的作傢是關漢卿、白樸、石君寶、李文蔚、楊顯之等。後期約自武宗至大年間至元末。這一時期的特點是作傢雖還不斷出現,作品也產生不少,並且其中鄭光祖、宮天挺等人的作品還有一些特色,但總的成就遠不及前期。大致從英宗正統年間以後,就明顯地呈現衰微狀況。這一時期還有一個特點是創作中心由大都移向臨安(今杭州)。

  到瞭明代中葉以後,雜劇的演唱逐漸失傳,顧起元《客座贅語》中說:“南都萬歷以前,公侯與縉紳及富傢,凡有宴會、小集多用散樂,或三四人或多人唱大套北曲”;“若大席,則用教坊打院本(即演雜劇),乃北曲大四套者”;“後乃變為南唱……大會則用南戲。”據明代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在萬歷以前雜劇演唱已經罕見,他於嘉靖末年聘請當時唯一精通北曲的老藝人頓仁教授女伶唱元雜劇;還記頓仁說:“此等詞(指雜劇)並無人問及。”

  到瞭清代乾隆末年,葉堂《納書楹曲譜》所收的可唱的元人雜劇(包括元明之際的作品)計有15種。這15種雜劇大抵每種隻能唱一、二折,能夠演出的更少。在能演出的折數中,以關漢卿的《單刀會》第三折(“訓子”)和第四折(“單刀”)最為流行。但戲曲史傢認為《納書楹曲譜》所記樂譜(工尺譜)已非元雜劇原來唱法,而是所謂“元曲昆唱”。

  在元雜劇演唱方法失傳或基本失傳的同時,劇本也大量地散佚瞭,但流傳下來的仍有不少。有關雜劇作傢、作品的著錄,自元末就開始。鐘嗣成《錄鬼簿》著錄作傢152人,作品450餘種。賈仲明《錄鬼簿續編》補充著錄元明之際的作傢71人,作品156種。到瞭明初,雜劇劇本還保留很多,李開先《閑居集·張小山小令後序》記載:“洪武初年,親王之國,必以詞曲一千七百本賜之”。從現存元雜劇中不少來自明代“禦戲監本”和“內府本”這一跡象來看,李開先說法或許有所根據,而“一千七百本”中當有大量雜劇劇本。洪武時候的一位“親王”,朱元璋的兒子朱權著《太和正音譜》,就著錄瞭元代以及元明之際雜劇作傢191人,作品560餘種。李開先還說他藏有雜劇千餘種。自那時以來,大量散佚,今存作品約計隻有李開先所藏的四分之一。由於文獻資料的缺少和鑒別作品的困難,現在對元雜劇作品作統計,各傢說法互異,一般認為:姓名可考的元代作傢的作品500種,元代無名氏作品50種;元明之際無名氏作品187種,共737種。

  以上是曾經有過的元雜劇劇本數量,至於流傳到今天的雜劇劇本數量,各傢統計也不一致,一般認為:姓名可考的元代作傢的作品109種,無名氏作品31種,元明之際無名氏作品78種,合計218種。

  現存元雜劇的各種總集和選集,比較重要的有如下幾種:①元刊《古今雜劇》30種。②《改定元賢傳奇》,明李開先校訂。③《古名傢雜劇》,明陳與郊編刊。其中有部分明人作品。④《古今雜劇選》,明息機子編。其中有部分明初作品。⑤《元人雜劇選》,明顧曲齋編。其中有部分明人作品。⑥《元曲選》,明臧懋循編。其中有少量明人作品。⑦《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明趙琦美等錄校。其中有部分明人作品。⑧《古今名劇合選》(包括《柳枝集》和《酹江集》),明代孟稱舜編。其中有部分明人作品。

  近代刊本比較重要的有:①1941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刊行的王季烈編校《孤本元明雜劇》144種。所謂“孤本”,是指《元曲選》以外罕見流傳的元明作品。②1953年古籍刊行社的《古本戲曲叢刊》初集以及稍後刊行的四集,都有元雜劇影印本。其中一部分是《元曲選》未收的,一部分是和《元曲選》版本不同的。③1959年中華書局出版隋樹森編《元曲選外編》,收錄瞭編者認為《元曲選》以外的元代雜劇62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