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尼亞詩人。生於斯庫臺一個貧苦的牧人傢庭,曾被送到波蘭、西班牙、義大利等國學習,研究神學,還學會瞭9種歐洲語言。儘管他後來當瞭神父,但從青年時代起就開始從事愛國文化活動。1901年開辦阿語學校,出版阿語書籍,創辦“曙光”文化協會。曾出席在漢堡舉行的東方文化會議,作瞭關於阿爾巴尼亞方言問題的演講。他的活動觸怒瞭土耳其反動當局,被逮捕流放,後因輿論界的聲援,在流放途中獲得自由。索古統治期間,他退出瞭政治舞臺,繼續當農村神父,同時兼任中學教員。這時期他主要從從事文學翻譯工作,介紹歌德和歐洲其他詩人的作品。他的代表作是抒情詩集《青春女神節》(1917),寫於民族復興時期。其中《夜鶯的哭泣》一詩,把在土耳其鐵蹄下呻吟的祖國比喻成被關在籠子裡的可憐的夜鶯,急切地盼望自由地飛向山林。《流亡者》是一首抒情敘事詩,通過對一個在國外漂泊的流浪者的經歷的描述,表現瞭對祖國、親人,特別是對母親以及對祖國語言的熱愛與思念。在《生活的幻想》這首抒情敘事詩裡,詩人通過對一個小農傢庭、一個母親和兩個女兒的悲慘遭遇的描寫,唱出瞭窮苦人憧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聲。此外,《青春女神節》裡還贊美瞭民族英雄斯坎德培。《青春女神節》是一部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詩集,是阿爾巴尼亞古典詩歌中的優秀作品之一。繼《青春女神節》之後,詩人還發表瞭《利蘇斯》(1921)、《自由》(1937)等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