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東佈羅夫斯卡

  波蘭女作傢。生於卡利什附近農村一個佃農傢庭。中學畢業後去國外上大學。20世紀20年代中,曾對波蘭農民問題進行過專門研究,並開始文學創作。她早期發表的短篇小說集《祖國的孩子們》(1921)、《櫻桃枝》(1922))、《童年的微笑》(1923)多以自己的童年生活為題材,反映瞭作傢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短篇小說集《從別處來的人們》(1925)、《生活的特征》(1938)描寫農民遭受的壓迫和人民的反抗。長篇小說《黑夜與白晝》(1932~1934)是她的代表作,通過破落貴族包古米爾.尼赫西克和芭爾芭拉.奧斯特辛斯卡一傢三代的生活經歷和他們復雜的社會關系的描寫,真實反映瞭1863年一月起義後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幾乎半個世紀波蘭的時代風貌和社會生活。這部作品表現瞭作者的愛國熱情和她擁護無產階級革命的態度,這在當時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波蘭解放後,東佈羅夫斯卡發表的作品,如短篇小說集《晨星》(1955)等,主要描寫波蘭在德國法西斯侵占時期人民的悲慘遭遇和戰後的社會生活。她的最後一部作品長篇小說《一個沉思者的奇遇》(1961~1962),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和戰爭時期的波蘭社會為背景,但未完稿。此外,她還發表過劇本、小品文等。東佈羅夫斯卡於1955年獲國傢文學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