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托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畫傢。生於佛羅倫斯的韋斯皮尼亞諾,卒於佛羅倫斯。他幼年牧羊,後學畫於奇馬佈埃門下,並廣采皮薩諾父子及羅馬畫傢P.卡瓦利尼的優秀藝術,到14世紀初年已成為義大利著名大師。但丁在《神曲》中曾稱頌喬托蓋過瞭乃師師奇馬佈埃的聲譽。除瞭主要活動於佛羅倫薩外,喬托也曾到羅馬、阿西西、帕多瓦、那不勒斯等地作畫,被尊奉為意大利現實主義繪畫傳統的奠基者。

  喬托青年時代的作品是研究者爭論最多的。據記述,喬托在作奇馬佈埃門生時,曾隨其師在阿西西的聖弗朗切斯科教堂作畫,出師後又擔任瞭該堂壁畫的大部分制作,因而傳統上皆以此為喬托青年時代的主要作品。但實際上阿西西教堂壁畫在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曾延聘各派大師參與制作,人多手雜,風格歧異,具體確定作者相當困難。目前意大利學者一般認為上部教堂中表現弗蘭奇斯生平的1組28幅壁畫主要為青年喬托所作,也有幾個佚名藝術傢參與;而外國學者則多持否定意見。這組壁畫在寫實和構圖上都代表瞭13世紀末期意大利藝術的最高水平,並有融匯前輩各派大師的特點,在有關知名作者中似以歸屬喬托最為恰當。此外,喬托在1298年作於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的壁畫,也因日後教堂改建而被弄得面目全非。

  最能全面顯示喬托藝術成就的作品是1305~1309年間創作的阿雷納禮拜堂壁畫。它位於意大利北部帕多瓦城中,是一位名叫E.斯克羅維尼的商人為其放高利貸的父親贖罪謝神而建,喬托不僅擔當瞭整個禮拜堂壁畫裝飾的工作,還參與瞭建築設計,使廳堂結構和壁畫佈局配合無間。阿雷納禮拜堂為一長方形廳堂,西為入口,東為祭臺,南北墻全用於繪制壁畫,僅南墻開有小窗。由於該堂主要奉祀聖母,因而壁畫以聖母和基督生平為題材,在南北墻面安排上下3列,每列6幅,另加祭臺兩邊各1幅,共38幅壁畫,取連環組畫形式,依次表現故事情節。西端入口處墻面繪以《最後審判》,東端祭臺面還配有禮拜基督的畫幅,使整個禮拜堂的壁畫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連為一體,互為呼應。

  喬托的阿雷納壁畫雖全為宗教題材,卻展示出富於生活氣息的現實畫面。所有畫幅一律取平視角度,前後景人物排列有序,加強瞭空間深遠關系和人物主體塑形的表現,令觀者感到眼前的畫幅不是宗教神話的抽象圖解,而是生活情景的真實寫照。其中傑作如《金門相會》、《逃亡埃及》、《猶大之吻》、《哀悼基督》等,都善於推陳出新,擺脫中世紀聖像畫的程式,傳述人文主義的新精神。尤以《猶大之吻》一畫,通過耶穌被猶大出賣,羅馬官兵以猶大和耶穌接吻為暗號而逮捕耶穌的故事,集中塑造瞭正反兩面的典型形象,被認為是14世紀文藝復興美術最輝煌的一個成就。畫中的耶穌臨危不懼、穩重安詳,與叛徒的醜惡淺陋形成鮮明對照,反映瞭城市新興階級對生活的信心和道德理想(見彩圖)。

《猶大之吻》(約1305) 喬托(意)

《逃亡埃及》

  創作阿雷納壁畫之後,喬托聲譽遠揚,各地紛紛聘請作畫,在故鄉佛羅倫薩尤受歡迎。但喬托在意大利各地所作皆已失傳,現存於佛羅倫薩者亦僅有聖克羅切教堂中的巴爾迪及佩魯齊兩禮拜堂中的壁畫殘片,由於後人妄加修補,已難見喬托真跡的氣韻。喬托晚年還擔任瞭佛羅倫薩大教堂的修建工程(1334~1337),主持瞭大教堂鐘樓的初步設計,為這座鐘樓成為佛羅倫薩最優美的建築物奠定基礎。

  喬托的藝術創作對14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美術影響極大,各地傾慕新風格蔚然成風,在佛羅倫薩還形成瞭一個人數眾多的喬托畫派,延續直至15世紀初。但喬托畫派多墨守師法,怯於創新,現實主義成就遠不如喬托。真正繼承瞭喬托藝術傳統的是為文藝復興作出劃時代貢獻的大師,如馬薩喬、L.達·芬奇和米開朗琪羅等人,他們都極重視對喬托藝術的學習。因此到16世紀時,意大利藝術界已普遍認為喬托是奠定瞭文藝復興新美術傳統的天才。

  

參考書目

 朱龍華:《喬托》,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58。

 E. Baccheschi and A. Martindale,The Complete Pɑintings of Giotto, Weidenfeld and Nicholson,London,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