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是歐洲西部內陸國傢,為多民族居住地區,歷史上曾被羅馬帝國、法蘭克王國、神聖羅馬帝國、薩沃伊公國等統治,1499年取得獨立。因此瑞士音樂與鄰近各國的音樂有密切關係,對歐洲音樂的發展也起過許多作用。

  瑞士民間音樂比較有特色的是阿爾卑斯山民的音樂。在聲樂方面有稱為“約德爾”的山歌,較原始的沒有歌詞,隻有若幹音節,反復用從真聲到假聲又回到真聲的唱法,富於即興性,後來發展成約德爾歌曲。山民和牧民們常用阿爾卑斯號(木制,長約900~300厘米不等)招呼畜群歸來,其傳統音調有50種以上,形成牧民歌曲。其他反映勞動、日常生活和節日等內容的民歌較多。瑞士音樂因地區不同而受德國和法國民歌的影響,13~14世紀中,曾出現受法國影響的瑞士吟唱詩人在各地遊唱。民間舞曲大抵和德國相近。

  天主教音樂在瑞士頗有影響。720年在聖加爾建立的本尼狄克會修道院,是中世紀歐洲重要音樂中心之一。11世紀起,宗教劇在瑞士各修道院中頗為盛行。13世紀以後,受難樂出現瞭;中古教會調式的發展與瑞士修道院中開展音樂教育有關。15世紀後,出現一些有影響的音樂傢,如H.格拉雷阿努斯,他將教會調式從8個擴大為12個。J.M.格萊特勒(1626~1683)寫作瞭大量彌撒曲、經文歌。18世紀中,由於J.-J.盧梭、H.G.內格利(瑞士音樂文化協會的創始人)等人要求加強學校美育教育的理論影響,瑞士的音樂教育及合唱隊有很大發展。19世紀中葉,瑞士專業音樂開始在歐洲嶄露頭角。第一個寫交響曲的作曲傢是H.胡貝爾,他在德國學作曲,受德國浪漫派音樂的影響。E.雅克-達爾克羅茲是受法國傳統影響的作曲傢,主要貢獻在音樂教育方面。19世紀末,他創造瞭體態律動訓練體系(又譯優律動訓練體系),將音樂訓練與形體動作結合起來,這種體系推動瞭現代舞的出現,對20世紀的歐美音樂教學法有很大促進。E.佈洛克是猶太人,也是復興猶太民族音樂的重要倡導者。F.馬丹在早期作品中顯示出印象派的傾向,後轉向十二音體系,是頗有個性的作曲傢。更為世人所知的是在法國出生、屬於法國“六人團”的瑞士作曲傢A.奧涅格,他的作品豐富瞭20世紀的新古典主義音樂,自成一派。此外比較引人註意的作曲傢還有W.R.福格爾(1896~  ),他生於莫斯科,後來定居瑞士,是序列音樂作曲傢。他的學生R.利貝曼(1910~  )在50年代中葉相當活躍,寫有不少歌劇。W.佈克哈特(1900~1955)則是多產作曲傢,歌劇《黑蜘蛛》和清唱劇《以賽亞的幻覺》甚得好評。另一位作曲傢H.祖特邁斯特(1910~  )則以歌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等受到歐洲樂壇的歡迎。目前瑞士的音樂相當普及,有多所音樂學院,最著名的是日內瓦音樂學院。業餘音樂組織也很多,如歌曲聯誼會就有會員1.5萬人左右。

阿爾卑斯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