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奏弦鳴樂器。8世紀初,中國唐代十三弦箏傳入日本,先後演變為樂箏、築箏、俗箏等日本傳統樂器。三者構造基本相同:桐木制長方形音箱面上張弦13根,每根弦用1柱支撐。弦名從遠至近分別稱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鬥、為、巾。琴身筆直。自古將箏比作“龍”,並依此為各部件命名。樂箏又名雅樂箏,曾在宮廷貴族間流行,迄今仍在雅樂的管弦樂合奏曲中使用。樂箏的弦比較粗;定弦按絕對音高,如按壹越調定弦,從一弦至巾弦為:d1d1、a、b、d1e1#f1a1b1d2e2#f2a2。現在常用的調弦法尚有雙調、大食調、平調、黃鐘調、盤涉調共6種。築箏又名築紫箏,16世紀末主要作為歌曲伴奏樂器,現已趨於消亡。俗箏始於17世紀,盲人八橋檢校(1614~1685)在江戶(現在的東京)習得築紫流箏曲後,到京都將其改編增補,並作箏組歌、分段曲等,因而成為俗箏及其箏曲的創始人。箏的傳統演奏方法是右手拇、食、中指套上義甲彈撥,左手按弦。1921年宮城道雄創制17弦箏,已被廣泛采用。俗箏演奏的箏曲多為聲樂曲,也有據傳為八橋檢校所作的《六段》等器樂曲。宮城道雄創作的箏與尺八的二重奏曲《春之海》,成為現代名曲。20世紀60年代後,三木稔等作曲傢為俗箏創作瞭為數眾多的箏曲。

箏的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