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期刊。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統治區影響較大的文藝刊物之一。

  《文藝陣地》由茅盾主編,1938年4月16日創刊於廣州,16開本,生活書店出版發行。初為半月刊。1938年7、8月間,廣州遭日軍轟炸,移香港編輯,在上海付印。第2卷第7期(1939年1月16日)後,茅盾去新疆,由樓適夷代行編務。第3卷第5期(1939年6月16日)起,刊物隨樓適夷轉移到上海,在半地下狀態中編輯出版。1940年4月16日,第4卷第12期後改出出月刊,為24開本,並使用兩種封面形式。在上海公開發行的為《文陣叢刊》,並標書名,第1輯《水火之間》,第2輯《論魯迅》;運往內地發行的則為第5卷第1期、第2期(即1940年“七月號”“八月號”)。第5卷出2期後,即遭查禁。1941年1月10日,在多方面的努力下,刊物在重慶繼續出版第6卷,仍為月刊,16開本,由回到重慶的茅盾繼任主編,並組成包括以群、艾青、歐陽山、曹靖華、章泯、宋之的、沙汀的編委會。第6卷出6期。1942年11月出至第7卷第4期被迫停刊。後又以《文陣新輯》名義續出,第1輯《去國》(1943年11月),第2輯《哈羅爾德的旅行及其他》(1944年2月),第3輯《縱橫前後方》(1944年3月),為24開本。刊物歷時6年,共出63期。

《文藝陣地》創刊號

  《文藝陣地》的辦刊主旨是:“我們現階段的文藝運動,一方面須要在各地多多建立戰鬥的單位,另一方面也需要一個比較集中的研究理論,討論問題,切磋,觀摩,──而同時也是戰鬥的刊物。文藝陣地便是企圖來適應這需要的。這陣地上立一面大旗,大書‘擁護抗戰到底,鞏固抗戰的統一戰線!’”(《發刊辭》)

  《文藝陣地》始終表現著鮮明的進步傾向。創刊號上發表瞭張天翼的小說《華威先生》和李南桌的論文《廣現實主義》,首先從創作和理論上提出瞭對於抗戰陣營中黑暗現實的暴露問題,表現瞭積極的戰鬥性。它經常發表、介紹延安及敵後根據地人民和軍隊的生活的作品,曾稱贊陸定一的《晉東南軍中雜記》(第1卷第8期)畫出瞭敵後戰士們的沉著戰鬥。多次出特輯紀念魯迅,還出過紀念列寧、高爾基的特輯和“蘇聯文學特輯”。它以許多紮實的有內容有份量的文藝理論和文藝批評論文討論瞭抗戰文藝運動中的諸多問題:倡導抗戰文藝運動;號召作傢深入生活,反對“與抗戰無關”論;反對粗制濫造的“公式主義”;要求反映復雜的抗戰現實;提倡現實主義的典型創造;宣傳文藝大眾化;反對舊形式的因襲。它所高舉的現實主義戰鬥旗幟,對推動抗戰文藝運動的深入發展起瞭積極的作用。

  《文藝陣地》是綜合性的文藝刊物,作品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論文,短評,小說,詩歌,戲劇,通訊報告,人物速寫,通俗文藝,國內外文藝動態,書報述評,譯作等,特別是“文陣”廣播和茅盾經常為之撰稿的“短評”,“書報述評”等欄目,短小精悍,生動活潑,觸及時事,推薦新人新作,溝通文藝界的聯系,極有特色。

  《文藝陣地》經常報道各地文藝活動情況,也介紹包括日本在內的國外文壇現狀。並註重外國進步文學,主要是俄蘇文學的譯介。

  《文藝陣地》廣泛地團結瞭抗戰中進步的文藝力量,主要撰稿人有巴人、黃繩、錫金、任鈞、鄒荻帆、袁水拍、杜埃、寒波、王亞平、艾青、韓北屏、穆木天、駱賓基、曹葆華、李南桌、草明、臧克傢、歐陽山、林煥平、歐陽凡海、碧野、艾蕪、周文、沙汀、SY(劉盛亞)、司馬文森、劉白羽、戈寶權、思慕和周行等,潘梓年、丁玲、老舍、豐子愷、夏衍、蕭紅、景宋、鄭振鐸和葉紹鈞等也為它寫過稿。它發表瞭許多在當時頗有影響並載入文學史冊的作品,如小說《差半車麥秸》(姚雪垠),《劉粹剛之死》(蕭乾),《防空—“堪察加”的一角》(沙汀),《霜葉紅似二月花》(茅盾,刊前9章);詩歌《泥土的歌》(臧克傢),《射虎者及其傢族》(力揚)等;而長篇報告《東戰場別動隊》(駱賓基),《人性的恢復》(沈起予),《粵北散記》(司馬文森),《在卍字旗下》(SY)等,更顯示瞭它的特色和成績。

  《文藝陣地》還認真地註意發現和培養文學新人。姚雪垠、杜埃,以及在當時頗有影響的李南桌、蕭曼若、穗青、寒波、周正儀等都在這裡受到熱情推薦和評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