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藝月刊。1939年2月16日創刊於延安。周揚主編,編委會成員有:丁玲、成仿吾、艾思奇、沙可夫、沙汀、李伯釗、何其芳、周揚、柯仲平、荒煤、夏衍、陳學昭、卞之琳、周文、馮乃超、劉白羽16人。由文藝戰線社出版。發行人夏衍,生活書店總經銷。刊物在延安編輯,國民黨統治區印刷,面向全國發行,因此刊物的出版經常脫期。1940年2月16日出至第1卷第6號後,擬“改成一個時間間隔較長的季刊”(第1卷第6號:《啟事》),宣告停刊。共出版6期。

  創刊號發表周揚的發刊詞《我們的態度》,闡明“《文藝戰線》本身就是一個統一戰線,她是所有站在民族立場上的作傢共同的地盤”,對於當前的文藝運動,提出瞭要加強團結,反對宗派主義,提倡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鼓勵作傢深入生活,改造世界觀。活躍文藝評論等主張。

  刊物以發表文學創作為主。小說方面,野蕻的《新墾地》描寫延安的生產運動,沙汀的《聯保主任的消遣》揭露瞭國民黨統治區的黑暗現象。成績比較顯著的是報告文學和散文,象沙汀的《賀龍將軍印象記》,何其芳的《我歌唱延安》、《日本人的悲劇》,劉白羽的《五臺山下》,卞之琳的《晉東南麥色青青》,黃鋼的《開麥拉之前的汪精衛》,駱方的抒情散文《溜黃河六百裡》,以及胡考的通俗作品《陳二石頭》等,在當時獲得普遍的好評。詩歌方面,象柯仲平的長詩《平漢路工人破壞大隊的產生》,卞之琳的《慰勞信》,天藍的《隊長騎馬去瞭》等,都產生過良好的影響。

  刊物重視文藝評論工作。艾思奇的《抗戰文藝的動向》、《舊形式運用的基本原則》,周揚的《從民族解放運動中來看新文學的發展》、《對舊形式利用在文學上的一個看法》等,都是針對現實的文藝運動的文章。第1卷第5號的“藝術創作者論民族形式”特輯,發表瞭冼星海、羅思、蕭三、柯仲平、何其芳、沙汀等人的論文,這是關於民族形式問題討論的最初的一批文章。此外,關於戰地文藝工作的經驗總結,對於作傢作品的評論,都是密切聯系當時的文藝運動。

  刊物主要是面向國民黨統治區,闡述對文藝問題的主張,發表反映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據地生活的創作;刊物有較強的戰鬥性與思想性,作品的生活氣息比較濃鬱,評論與現實鬥爭的聯系緊密,這些特點使它在文藝界產生瞭相當廣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