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珂勒惠支

  德國女版畫傢、雕塑傢。1867年7月8日生於柯尼斯堡(今蘇聯加裡寧格勒),1945年4月22日卒於德累斯頓附近。最初自學繪畫。1885年考入柏林女子繪畫學校學習素描和版畫。1889年到慕尼克女子美術學校,學習水彩畫畫,在這裡初步接觸瞭社會主義思想。1890年,回到柯尼斯堡,開始從事版畫和雕塑創作,觀察和研究工人問題,創作第一批描繪工人生活的作品。

  1891年,她和一醫生結婚,居住在柏林工人區。她丈夫在那裡開設瞭工人醫療保健所,使珂勒惠支更深刻地瞭解到工人生活的艱難和窮困。

  嚴酷的現實促使她表現下層人民的生活,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平等現象。組畫《織工的反抗》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出來的。這套組畫由3幅石版畫和3幅銅版畫組成,作於1895~1898年間,1898年參加柏林美術展覽會,立即引起當時進步人士的高度評價。83歲的A.von門采爾提議授予這套組畫金質獎,但因畫幅中表露出的強烈反抗精神危及到統治者的利益,這一提案遭到國王威廉二世否決。繼之,珂勒惠支又作瞭獨幅版畫《起義》(1899)和《卡馬略爾舞曲》(1901)。這兩幅作品比《織工的反抗》具有更強烈的鬥爭精神。

  1902年後,珂勒惠支著手《農民戰爭》組畫的創作。這套組畫取材於1524~1525年德國農民大起義的歷史,與《織工的反抗》一樣,反映瞭農民從受奴役受壓迫中覺醒到組織起來進行反抗的過程。全套共7幅,第1、2幅表現農民的悲慘生活,第3、4、5幅為覺醒、起義,第6、7幅表現起義的失敗。作品刻畫瞭強雄有力的農婦形象和不屈不撓的農民起義英雄。

  這套組畫1908年展出時,獲得輿論界的贊賞。珂勒惠支因此榮獲羅馬別墅獎。她這一時期的畫旗幟鮮明地向不合理的社會提出瞭公開的挑戰,以尖銳的方式把無產階級的悲慘命運和勇於鬥爭的精神傳達出來。用她的話說,選擇工人生活鬥爭的題材完全是因為它具有率真樸素的美。

  從1910年起,珂勒惠支的創作進入瞭第2階段。這個時期,日耳曼帝國對外擴軍備戰,發動瞭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內則控制言論自由,實行白色恐怖。珂勒惠支與當時的大多數知識分子一樣苦悶徬徨,苦苦思索人類的命運。1910年柏林工人起義遭到鎮壓,1914年她的兒子彼得戰死比利時。1919年工人運動領袖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慘遭殺害。這些不幸的事件在珂勒惠支的心靈上留下瞭深深的創傷。這個時期她創作的《死神與婦女》(1910)、《三月烈士墓》(1913)、《李卜克內西》(1919~1920)等作品流露出她內心的憤鬱與苦悶。戰後,珂勒惠支在創作上主要描繪兩大主題,反侵略戰爭與反饑餓。1923年,珂勒惠支完成瞭木刻組畫《戰爭》。這套組畫著手於戰爭前夕,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痛苦經歷後完成,其目的在於喚醒人們,根除戰爭的根源,實現世界大同的理想。20年代中期,她創作瞭一系列反饑餓題材的版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為國際勞工協會作的石版畫《面包》(1924)和木刻組畫《無產者》(1925)以及《磨鐮刀》等。

《磨鐮刀》

  1927年,珂勒惠支應邀訪問蘇聯。她從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受到鼓舞,回德國後,創作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石版畫《遊行示威》(1930)、《團結就是力量》(1931)、《母與子》(1932)等作品反映出畫傢對工人運動的新認識,從無產階級鬥爭中看到瞭新的希望,她完全投身到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之中。1928年,她受命主持柏林藝術學院素描畫廊工作。1931年,中國國民黨政府殺害柔石等6位革命青年,珂勒惠支在抗議書上簽名譴責中國法西斯的暴行。1932年,珂勒惠支為兒子做的紀念碑雕塑在比利時落成,完成瞭她多年的心願。

  1933年,希特勒上臺,瘋狂地鎮壓國內人民的反抗鬥爭,扼殺進步輿論,大批文學傢和藝術傢失去瞭人身自由。1933年9月,納粹把珂勒惠支趕出瞭普魯士藝術學院,革除瞭她的教授職銜,明令禁止她的作品公開展出。處在這樣逆境中的珂勒惠支,沒有停下畫筆,仍然不改初衷。她這個時期的石版組畫《死亡》(1934~1935)和《哀悼基督》(1936)以粗獷有力的線條,強烈的黑白對比畫出瞭生與死的激烈搏鬥,宣泄出她憤懣的情緒。

《哀悼基督》

  珂勒惠支畢生為人類進步事業進行鬥爭,她的作品對無產階級解放事業起過積極的作用。珂勒惠支的繪畫最早由魯迅介紹到中國,1931年刊印在《北鬥》雜志上的木刻《犧牲》是在中國面世的第8幅作品。同年8月,魯迅創辦中國木刻講習會,把珂勒惠支的木刻作為講習會的教材。隨後,魯迅還籌辦過珂勒惠支作品展覽(1931~1932),出版《珂勒惠支畫集》(1936),為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發展起瞭重要的作用。1979年,珂勒惠支作品展覽來北京展出,展覽會上陳列瞭她一生中最主要的版畫、素描、雕塑作品計113件。

  

參考書目

 M.施內德編:《克特·柯勒惠支繪畫、素描、雕刻集》,香港,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