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埃洛拉石窟第16窟。在今馬哈拉斯特拉邦埃洛拉石窟群新月形山麓的中央。開鑿於約757~790年,相傳為拉什特拉庫塔國王克利希那一世敕建,由巴德格的建築師巴拉姆希瓦爾·塔克謝格設計。凱拉薩神廟是祀奉印度教大神濕婆的神廟,象徵著濕婆隱居在喜馬拉雅雪山中的神山──凱拉薩山。神廟竣工後,在高塔外表曾塗有一層白色灰泥,增添瞭銀輝閃爍的雪峰的幻覺。

凱拉薩神廟

  凱拉薩神廟規模宏大,設計復雜,標志著印度巖鑿神廟的頂峰,被譽為“雕刻的建築”、“巖石的史詩”。整個神廟包括全部裝飾雕刻細節,都是山麓上一整塊巨大的天然花崗巖峭壁被鑿空雕鏤而成。據估計,開鑿此窟共移走巖石20萬噸。從崖頂向地面挖掘,切削出3面石壁,中間鏤空的神廟猶如從地下陡然升起。神廟庭院縱深84米,寬47米,後壁垂直剖面高33米。神廟面積約為希臘雅典巴特農神廟的2倍,高度為其1.5倍。凱拉薩神廟是印度德幹式神廟的典型代表。融合瞭印度南北方神廟的風格。在總體設計上,它仿造約740 年帕德達伽爾的維盧巴克夏神廟,而後者又是仿造8世紀初南印度建志補羅的凱拉薩納特神廟,像它的原型一樣。這座神廟由門樓(瞿佈羅)、祠堂(小曼達波)、前殿(大曼達波)和主殿(維摩那)4個基本建築單元組成。神廟西面的入口處是一座高大的長方形門樓,屏蔽著聖域,隔絕瞭外界。進入門樓便是一座雙層亭閣,即供奉濕婆的坐騎公牛南迪的祠堂,祠堂兩側各有一根雕飾豪華的幢柱,高約18.3米,幢柱兩旁分立著兩隻等身大的圓雕大象,祠堂後方,赫然聳峙著神廟的主體──前後相連的前殿和主殿,前殿內部是由4根1組的16根列柱支撐的會堂。前殿南北外側各凸出一座門廊。在前殿寬闊的方形平頂中心,刻有碩大的三重蓮瓣浮雕圖案,上面雄踞著4頭圓雕獅子。主殿上承帶有盔頂的階梯狀角錐形高塔(悉卡羅),高達29.3米; 高塔正下方內涵密室,即供奉濕婆林伽的聖所。在主殿高塔周圍的甬道旁有5間較小的配殿。在主殿高塔下面的基座上,每邊排列著成行等身大的高浮雕大象和雄獅,仿佛在背負著神廟奔馳,配以圍繞神廟的庭院甬道和鑿入側壁的列柱回廊,構成瞭雄峻蕭森、幽瓊深邃的景觀。

  凱拉薩神廟的雕刻,追求多樣化、裝飾化、戲劇化的效果,強調誇張的動態、變化和力度,表現瞭蘊藏在大自然力量深處的宇宙的節奏和生命的律動,充滿瞭生命勃發的內在活力,代表著印度巴洛克藝術的最高成就。神廟內外佈滿瞭大量浮雕嵌板、壁龕和飾帶。雕刻題材主要是有關濕婆的往世書神話和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的故事。幾乎每一件雕刻都抓住瞭故事中最富有戲劇性的瞬間和形象最富有的活力的動態。其中最著名的一件近似圓雕的深浮雕是神廟北廊內的《羅婆那搖撼凱拉薩山》。凱拉薩山下的楞伽島十首魔王羅婆那伸出多條手臂,呈輻射狀搖動,形成瞭活躍畫面的中心。濕婆及其仙侶帕爾瓦蒂高踞山頂,帕爾瓦蒂本能地向濕婆倚靠,她的侍女也驚惶逃避。而濕婆的沉穩鎮定,更加反襯出帕爾瓦蒂與侍女的激動不安和羅婆那的喧囂騷亂。前殿南側門廊的高浮雕嵌板《阇陀優奮戰羅婆那》,也巧妙捕捉瞭化作美男子劫持悉達的羅婆那轉身欲飛的動態。楞伽希瓦爾窟殿內的高浮雕壁龕《舞蹈的濕婆》,展示瞭濕婆高度誇張地屈伸四臂、扭身出胯的自由奔放的剛健舞姿。主殿高塔外壁上一個個凌空飄舞的飛天雕像,更具有火山般的爆發力和流星般的躍動感,奇姿壯采,令人驚嘆。此外,神廟入口走廊圓柱之間的壁龕中佇立著3尊高浮雕的河流女神:恒河、亞穆納河與瑟勒斯沃蒂河女神,既保持著笈多古典主義的高貴、寧靜、和諧,又充溢著印度巴洛克式的華美、活潑、優雅,被公認為印度雕刻中女性美的最高典范。

《羅婆那搖撼凱拉薩山》

  凱拉薩神廟前殿的天頂上還殘留著描繪戰爭場面、蓮池象群等壁畫的遺跡,可惜現已漫漶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