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世紀後期的美術。它始於12世紀中葉,13世紀是發展的最重要時期,15世紀,隨著文藝復興的到來而衰落。但在北歐地區,它仍延續到16世紀以後。

  哥特式美術源於法國,很快遍及全歐洲。哥特式這一術語由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傢首先提出,他們用典型的“蠻族”──哥特人的名稱來稱呼中世紀的尖拱建築,揶揄它野蠻怪誕,缺乏藝術趣味。在西方美術中,這一術語的貶義延續到18世紀。對哥特式美術的肯定始於18世紀40年代英國和法國的建築理理論中。隨著19世紀浪漫主義的興起,人們對哥特式時代的藝術,發生瞭越來越濃厚的興趣,對它的研究也擴展到各個方面。從那時起,“哥特式”的外延,從特定的建築擴展到同一風格的雕刻和繪畫等。

  建築 大教堂建築在哥特式美術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哥特式大教堂以交叉肋拱、高扶壁、飛扶壁、尖拱結構和新裝飾體系的廣泛應用為特征。交叉肋拱是兩個在頂端成對角線相交的肋拱,它作為整個拱穹的骨架,把拱穹的壓力集中傳導到拱穹的四角。高扶壁是拱穹的主要支撐體,它作為墻壁的一部,從墻面突出來。飛扶壁被用於有側廊的建築中,這是一種連接在高扶壁上的拱橋結構,它跨越側廊,將中殿拱穹的側壓力導至高扶壁。13世紀的許多法國教堂采用瞭2層、甚至3層的飛扶壁,以便更加合理地調整拱穹壓力的作用點,進一步加固建築。交叉拱、高扶壁和飛扶壁結構的發明,提供瞭支撐拱穹重量的新方法,減輕瞭它對墻壁的側壓力,使墻壁的厚度可大大減少。

  哥特式大教堂,以輕盈靈巧、高聳挺拔的造型,與厚重敦實的羅馬式教堂,形成鮮明的對比。在這裡,建築各部分的造型都表現出一種垂直上升的運動感,仿佛要擺脫地心引力,飛向天國。哥特式教堂采用巨大的花格窗和彩色玻璃鑲嵌畫,代替瞭墻壁,使整個建築幾乎成為一個透明體。這樣,當陽光透過深暗的彩色玻璃窗投入教堂時,置身於教堂內部的人會獲得一種崇高而神奇的審美感受。

  早期法國哥特式建築是1140年在敘熱修道院長主持下興建的聖德尼大教堂。這個教堂廣泛采用交叉肋拱結構,其內部顯得輕盈、優雅,教堂外部直升的線條、高聳的塔樓及其環繞四周的小尖塔,給人以同樣的感受。始建於1163年的巴黎聖母院再現瞭聖德尼大教堂的主要特征。西面是教堂最宏偉的部分,這裡所有的細節都統一在一個整體中,整個佈局和諧、均衡,哥特式風格所追求的幾何秩序和比例在這裡獲得瞭完美的表現。沙特爾大教堂是盛期哥特式的傑作。它的中殿連拱廊更高,更狹長,為瞭強調垂直線的連續,高扶壁上面又增加瞭連壁,整個建築體系變得更輕盈,更挺拔,此時期哥特式在亞眠大教堂發展到頂點。對高度的追求成為主要目的,建築的各部分都變得更加纖長,整個骨架結構達到瞭穩定的極限。13世紀下半葉,法國大教堂建築的熱潮逐漸減弱,建築規模開始縮小,對紀念碑性的追求也為對細節的修飾所代替。這時的建築已經預示著法國哥特式最後階段“火焰式”時期的到來,但由於英法百年戰爭,這一階段的發展被延續。14世紀,法國建築的發展經歷瞭一個停滯階段。成熟的火焰式建築到15世紀初才出現。

亞眠大教堂

  英國哥特式建築接受瞭法國的影響,但與法國又有著很大的不同。它以方形後殿代替瞭半圓形後殿,以位於中殿一側的大門代替西門作為主要入口;一些教堂以水平分割代替瞭垂直線上升運動的表現。英國哥特式的發展分3個階段:早期英國式時期(1150~1250),裝飾風格時期(1250~1350),垂直式時期(1350~1600)。早期英國式時期代表作索爾茲伯裡大教堂,中殿內部強調一系列水平分割結構,墻壁是一層層拱門和支柱。裝飾風格時期的拱穹變得復雜起來,除對角交叉肋拱和橫向肋拱外,又出現瞭輔加肋拱。輔加拱從柱頭伸向脊拱,其形式仿佛一束浪花。垂直式時期,建築內部可見一系列從地面一直延伸到拱穹頂的直線結構。它的肋拱結構更加復雜化,這類建築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達到高潮。

  在德國,羅馬式傳統持續得較晚,哥特式建築直到13世紀中葉才出現。大廳式教堂是德國哥特式建築的典型。聖伊麗莎白大教堂的大廳式唱詩席是這種風格的一例,它的寬敞的內部空間給人以開闊、流動的感覺。

  在意大利,民族的審美理想、傳統和特殊的歷史條件,造成瞭它的獨特面貌。當法國哥特式強調動感,並把垂直上升運動推向極端時,意大利人則把建築作為掌握空間的方法,發展瞭中心式組合建築。低矮的平屋頂、狹小的窗戶和寬闊的墻壁,是意大利哥特式建築一般特征。佛羅倫薩大教堂是這種風格的一例。米蘭大教堂代表瞭另一種哥特式,它那緊密排列的小尖塔充分表達瞭典型的哥特式精神。

  世俗建築在哥特式時期,也獲得瞭很大發展。當時由於安全防衛的需要,各個城市都建立起以深溝環繞的城堡,皇傢宮殿、市政廳、學院、同業公會樓宇和市場等建築也在各地紛紛建立起來。一般說來,這一時期的世俗建築與宗教建築有著同樣的發展趨勢,但是,由於世俗建築多變的類型及其社會的和經濟的實用目的,它的發展脈絡不夠清晰。

  雕刻 雕刻是哥特式教堂的主要裝飾。哥特式雕刻約產生於1137~1140年,它的最高成就出現於1220~1420年。早期雕刻立柱像是建築的組成部分。這種雕像的面部表情有著僧侶式的冷漠和刻板。在其後的發展中,哥特式雕刻變得自由和豐富起來。雕刻傢不再滿足於公式化的制作,而開始觀察和模仿自然,人體的自然比例、姿態獲得瞭越來越準確而生動的表現。在這種意義上,可以說西方美術史上從神學象征向自然描繪的轉變出現在13世紀的哥特式美術中。聖母和聖嬰立像是哥特式雕刻的基本圖像之一。這類作品中的人物被賦予溫和的人間情感,它們與羅馬式雕刻中的騷動不寧的形象有著不同的審美特征。盛期哥特式雕刻是紀念碑性的。它強調類型而非個性,表現集體的信仰而非個人的心靈。這種大教堂的藝術到13世紀末就已基本結束。其後的雕刻發展與建築並行,具體表現為:崇高感為親近感所代替,紀念碑性讓位於繪畫性和細節的描寫。受當時的宗教運動影響,14世紀雕刻出現瞭表現獻身精神和神秘冥想的題材,例如誇張地表現死亡恐怖與悲哀的聖母哀子像,即所謂比哀塔。14世紀的藝術傾向導致瞭15世紀初的國際哥特式風格,這種風格強調表現物象的體積感和重量感,並有著向優雅、靈巧發展的趨勢。晚期哥特式雕刻的一個普遍特征是它的世俗性,開始用人間語言表現宗教題材,用藝術描寫代替神學像。晚期哥特式雕刻創作逐漸脫離瞭教會的控制,轉向同業公會和私人工場。

  哥特式雕刻以教堂裝飾石雕為主,此外還包括木雕、木刻。後一類作品主要有折疊祭壇、唱詩班席位和各種私人宗教儀式用的雕像。

  早期法國哥特式雕刻代表作是沙特爾大教堂的西門側柱雕像,雕刻盡管還顯得僵硬、呆板,卻已經開始向較為自然的表現發展,並且有瞭獨立雕刻的意義。雕刻人體過於纖長,這主要是出於建築的要求:雕刻要代替側柱,並且與建築的垂直線取得統一。亞眠大教堂西門的雕刻已經是成熟的哥特式作品。這裡的人物造型不僅更加寫實,還顯得優美、典雅,一些大型雕像更有著高貴威嚴的風度。蘭斯大教堂西門雕刻是哥特式古典主義的代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天使訪問聖母》主柱群像,人物的衣飾順人體流動,既表現出人體的三度空間造型,又增加瞭人體的嫵媚優雅,作品有著人類情感的真實流露。作於14世紀初的《巴黎聖女像》(巴黎聖母院藏),是另一種類型的雕刻,它雖不註重人體的寫實造型,卻仍以人間情感的表現取勝。雕刻中的小耶穌不再是一個拘謹的小救世主,而是一個撫弄著母親衣領的孩童。

  英國哥特式雕刻在宗教改革和國內戰爭期間被毀,現存較多的隻有墓室雕刻。伍斯特大教堂的《約翰王像》是這類雕刻的代表作。

  法國哥特式風格於13世紀傳入德國,它與當時仍盛行於德國的羅馬式地方風格相結合,發展為德國哥特式。早期德國哥特式雕刻在瑙姆堡藝術傢的作品中達到高潮,其代表作有瑙姆堡大教堂唱詩席祭壇屏飾上的《基督受難》和壁聯上的《埃克哈特與烏塔像》。前者強調瞭體積感和戲劇性悲壯氣氛,後者則以寫實手法表現出人物的個性特征。14世紀盛行一種被稱為禱告圖私人宗教儀式雕刻,德國在這種雕刻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這類雕刻多為木雕,具有強烈的表現主義特征,聖母哀子是其中最典型、最普遍的題材。

《巴黎聖女像》

  意大利哥特式雕刻於13世紀下半葉出現,以皮薩諾父子為代表。N.皮薩諾的雕刻標志著哥特式向文藝復興發展,又有著濃厚的古典主義因素。比薩大教堂洗禮堂大理石講壇雕刻是他的代表作品,這裡《耶穌誕生》中的聖母的面部和衣飾處理,都采用瞭古典雕刻的造型手法,整個形象仿佛是一位羅馬主婦。N.皮薩諾之子G.皮薩諾代表瞭另一種風格。在他於14世紀初創作的比薩大教堂雕刻《耶穌誕生》中,輕柔典雅的美,代替瞭對紀念碑性的追求。人物造型雖缺少他父親那種結實的體塊,但構圖更富繪畫性,更註重空間的表現。

  繪畫 哥特式繪畫主要包括玻璃鑲嵌畫、插圖畫、壁畫和鑲板畫。由於典型的哥特式建築采用瞭石頭骨架結構和寬大的窗子,壁面被減少到最低限度,因此,壁畫發展受到瞭限制。在北歐國傢,大型壁畫沒有繼羅馬之後繼續發展;而玻璃鑲嵌畫取代壁畫成為主要繪畫形式,並獲得高度繁榮。玻璃鑲嵌畫由各種不同形狀、不同色彩的小塊玻璃片拼合、鑲嵌而成。玻璃鑲嵌畫通常采用深暗而強烈的色彩,如以藍色為背景,以墨綠、金黃為主調,以紫羅蘭色為補色,以褐色和桃紅表現肉體。玻璃鑲嵌畫的創作受到當時教堂雕刻的影響,二者有著同樣的題材和同一類型的人物。它的黃金時代在1200~1250年間,在此之後,這種畫的創作隨建築活動的減少而相應減少。

  插圖畫的發展與玻璃鑲嵌畫的發展密切相關。二者互相影響,並相繼在哥特式繪畫的發展中居於主導地位。哥特式插圖畫在13世紀中葉法英兩國的手抄本書籍中獲得最充分的表現。巴黎是當時影響最大的插圖畫創作中心。這一時期的插圖畫創作,開始從修道院出場轉到世俗藝術傢手中,手抄本書籍的功能也從教堂陳列轉變為供個人閱讀欣賞。與這一轉變相適應,書籍及插圖畫的尺寸縮小,新題材大量出現。哥特式插圖畫的特征之一是邊緣畫圖案的發展,這種邊緣畫通常充滿各種人物和動、植物的奇異組合,具有幽默、幻想和浪漫色彩。邊緣畫的題材包括神話、幻想、宗教故事和日常生活場景等。插圖畫的最後繁榮出現在15世紀的尼德蘭。

《十二月令圖》

  在哥特式時期,壁畫特別是大型壁畫隻在意大利才得以繼續發展。意大利教堂從未向北歐教堂的垂直式骨架玻璃窗結構發展,它保留瞭允許壁畫存在的大面積墻壁。鑲板畫和鑲嵌畫也在這裡繼續發展。中世紀意大利繪畫的發展,建立在古典藝術傳統基礎之上,並始終與拜占庭藝術保持著密切聯系。當玻璃鑲嵌畫在北歐國傢的繪畫中取得主導地位時,在意大利繪畫中卻是拜占庭的影響壓倒瞭仍然留存著的羅馬式因素。哥特式因素於13世紀開始滲入意大利繪畫,並與新拜占庭風格相結合。這一時期,意大利繪畫迸發出極大的創造力。這是一場真正的革命,它成為文藝復興美術的發端,並將對其後西方美術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意大利哥特式代表畫傢有錫耶納畫派的杜喬和S.馬丁尼、佛羅倫薩畫派的喬托。這些畫傢也經常被歸入文藝復興畫傢之列。

貝勒維爾祈禱書的一頁

  

參考書目

 Andrew Martindale, Gothic Art,Praeger Publishers,NewYork,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