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於同祭祀和農功事畢的歡慶活動相結合的原始歌舞,如“天君”、“舞天”、“東盟”等。但真正戲劇的產生是在中世紀。

  19世紀以前的戲劇 高麗時期(918~1392)出現的假面舞劇“處容劇”,已經具有戲劇的基本要素──矛盾衝突,是歌舞向戲劇過渡的標誌。12世紀末至14世紀產生瞭假面劇(亦稱山臺劇)、木偶劇。19世紀末產生瞭唱劇。

  假面劇 產生於高麗末期。它繼承瞭古代的歌舞傳統,具有明顯的戲劇特點:已有臺本,戲劇情節比較復雜,戲劇沖突也更加尖銳化,並且出現瞭舞臺和職業演員。共分3大類:①流行於朝鮮中部京畿道一帶的阿峴本山臺劇、鷺梁津山臺劇和楊州別山臺劇;②以黃海道鳳山為中心的鳳山假面劇;③盛行於朝鮮南部慶尚道一帶的五廣大劇。在舞臺結構方面,京畿道山臺劇的舞臺居中,左面為化妝室,右面為樂隊。而鳳山假面劇還不具備正式舞臺,隻是在廣場周圍豎起9個熊熊燃燒的火炬,以廣場為舞臺。五廣大劇也在廣場上演出。在道具方面,假面劇所使用的假面有紅、黃、藍、白4種顏色。假面劇的內容主要是諷刺封建兩班貴族和僧侶的荒淫無恥,揭露貴族對人民的殘酷壓迫和剝削,表達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和美好愛情的願望。其主要藝術手法是諷刺。在朝鮮戲劇史上,假面劇標志著朝鮮戲劇的正式形成。假面劇的臺本還不夠完善,如場與場之間沒有聯系,也沒有貫穿全劇的主人公。後來假面劇被木偶劇逐步取代。

  木偶劇 大約形成於高麗時期。一類是漢城木偶劇,一類是長淵木偶劇。兩者雖然都借助木偶來表演,但在戲劇情節、戲劇沖突和登場人物等方面均有所不同,特別是臺詞表現出各自的地方特色。漢城木偶劇中的東方錫和長淵木偶劇中的玄默大師的形象,揭示瞭封建制度的黑暗與腐朽,反映瞭人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木偶劇在形式上比假面劇進一步完善,場與場之間有一定聯系,有貫串全劇的主人公,劇中人物有具體職務。反映出中世紀朝鮮戲劇的進一步發展。

  唱劇 產生於19世紀末,由18世紀“彈詞”演變而來。唱劇繼承和發展瞭假面劇和木偶劇的傳統,舍棄瞭假面和木偶,完全由演員演出,演唱的要素增加,臺詞也更為精練和富於表現力。唱劇由3部分構成,即演唱、劇情和戲劇動作。19世紀末曾湧現出權三得等著名唱劇演員。唱劇的代表劇目是《春香傳》。其他劇目如《沈清傳》、《興夫傳》、《裴裨將傳》等,歌頌瞭人民的勤勞及純潔的愛情,譴責瞭貪欲、暴惡與荒淫,反映瞭人民對幸福和自由的強烈向往。

  現代話劇和卡普戲劇運動 191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朝鮮。在此時期,作為反帝愛國運動的一翼,文化啟蒙運動也廣泛開展起來。新劇運動和新小說的興起,揭開瞭現代文學和現代戲劇的序幕。1925年8月,朝鮮無產階級藝術同盟(簡稱“卡普”)成立,在其領導和影響下,先後建立瞭白鳥會、山有花會、白羊會、綜合藝術協會和新興劇場,進行瞭公演和各種革命戲劇活動。1930年4月,卡普進行瞭調整,成立書記局,下設文學、戲劇、電影、音樂和美術5個部。卡普戲劇部不顧日本帝國主義的種種迫害與鎮壓,1930~1934年間,先後組織瞭青服劇場、小型劇場、麥克風劇團、近代劇場和新建設劇團,演出瞭卡普劇作傢宋影的《護身術》、《新任理事長》和外國進步話劇。這些演出鼓舞瞭朝鮮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鬥志。卡普還對其所屬劇團的演員進行瞭思想和藝術技巧上的訓練,並和日本帝國主義扶植下的“新派”劇進行瞭鬥爭。卡普是朝鮮現代話劇的創始者。

  “新派”劇系日本帝國主義者為鞏固其法西斯獨裁統治,扶植一小批資產階級文人組建的。有李人植等模仿日本“新派”劇成立的圓覺社,林聖久、金道山等組織的“新派”劇社──革新團,李基世等組成的惟一團劇團。它們上演瞭日本的《法之法》、《殺害義兄》,翻譯演出瞭日本話劇《不如歸》、《長恨夢》等劇。這些“新派”劇團由於不得人心,先後解散。從1922年起,“新派”劇形成由聚星座獨霸的局面。上演的劇目有《眼淚》、《流浪的男女》和《溫泉的一夜》等。這些劇目中主人公多是強盜、殺人犯、流浪漢和色情狂,充斥著頹廢、墮落、色情、絕望、順從等思想情緒。

  抗日武裝鬥爭時期的話劇 從30年代起,朝鮮人民的民族解放鬥爭進入瞭武裝鬥爭的新階段。朝鮮人民革命軍的文藝工作者創作瞭《賣花姑娘》、《血海》和《城隍廟》等革命話劇。《賣花姑娘》通過一個長工傢庭的生活悲劇,指出受壓迫人民隻有起來革命,才能維護民族獨立,獲得民主自由。《血海》通過一位在日本殖民統治下受盡壓榨的母親的成長過程,揭露瞭日本帝國主義的罪行,揭示瞭抗日救國的革命真理。

朝鮮平壤萬壽臺藝術團演出歌劇《賣花姑娘》海報

朝鮮平壤民族歌劇團演出歌劇《血海》海報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話劇 1948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朝鮮戲劇進入瞭蓬勃發展的新階段。在和平民主建設時期(1945.8~1950.6)以革命傳統為主題的代表劇目有樸靈寶的《等待日出的人們》(1948),塑造瞭一位忠於革命事業的朝鮮人民軍革命戰士形象。以土地改革為題材的代表作有南宮滿的《山桃花開的時候》(1946)和樸文煥的《成長》(1948),反映瞭土地改革的激烈鬥爭和在鬥爭中新人的成長。在祖國解放戰爭時期(1950~1953)產生瞭大量反映朝鮮人民軍戰士革命英雄主義的劇作,代表作有韓泰泉的獨幕劇《隻接受一個命令》(1952)和韓成的多幕劇《看見海瞭》(1953)。其中《隻接受一個命令》寫的是朝鮮人民軍某排戰士在受敵人包圍的困難情況下,終於勝利完成任務的故事。以後方朝鮮人民的抗美救國鬥爭為主題的代表作有韓鳳植的《煤礦上的人們》,描寫瞭在戰略撤退時期某煤礦工人為保護礦山機器免遭敵人破壞所進行的英勇鬥爭。在戰後恢復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53~1958),反映朝鮮人民奮起恢復被戰爭破壞的國民經濟的劇作最具有代表性,如李東春的《偉大的力量》(1958)、柳基鴻的《在懷念的地方》(1954)。《偉大的力量》反映瞭某煉鐵廠工人為修復高爐所進行的頑強鬥爭。《在懷念的地方》寫的是某煉鋼廠工人提前58天修復瞭被敵人破壞的煉鋼爐的感人事跡。在千裡馬運動和7年國民經濟計劃時期(1958~1967),優秀劇本有趙白嶺的《紅色宣傳員》、李東春的輕喜劇《回聲》(1961)等。《紅色宣傳員》反映瞭朝鮮人民開展的千裡馬運動,表現瞭朝鮮農民一致奮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崇高精神面貌,塑造瞭千裡馬旗手的典型形象。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紅色宣傳員》劇照

  進入70年代後,朝鮮歌劇得到瞭進一步的發展,《黨的好女兒》(1971)、《金剛山之歌》(1973)、《南江村的婦女》(1974)和《青春的果園》(1974)是成就較高的作品。《賣花姑娘》、《血海》等30年代的革命話劇,也改編為歌劇上演。

  

參考書目

 韓曉:《朝鮮戲劇史概要》,平壤,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