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兒童為主要物件、內容涉及神怪精靈等超自然因素的文學形式。它與神話不同,它產生較晚,並不反映人類關於自然界的原始宗教觀念。它往往採用擬人化手法描寫動物、植物甚至無生命的物體的故事。在這一點上它類似寓言,但寓言隻是一種簡單的擬人化,目的在於表達某種勸世的思想;而童話首先是一個有趣的故事,它的擬人描寫主要是增加故事的生動性的一種手法。

  大部分童話原先都是民間流傳的故事,很難確定最初產生的時間和地點。各類童話的起源和流佈一直是是許多人類學者、民俗學者和文學史傢研究的問題,雖然至今尚未提出得到普遍承認的理論,但不少人已指出世界各地的童話有明顯的相似之處。這種相似主要在於童話故事的情節結構,例如《灰姑娘》的結構包含5個基本情節:女主人公受到虐待;得仙子幫助;與王子相會;被王子追尋;以美好的姻緣告終。1893年,英國民俗學者瑪麗安·柯克斯就在《灰姑娘傳說》一書中列出符合上述結構的345種不同形式,傳佈的時間起於1544年而迄於1892年,范圍從中國直到歐、美和非洲。有人指出,許多在歐洲流傳的童話,早在古埃及已有瞭它們的雛形。德國學者本法伊又在1859年提出歐洲童話來源於印度的理論。

  除瞭結構上的特點之外,各國童話在內容和表現手法上也有許多共同之處。童話並不註重性格描寫,故事中的人物有時連名字也沒有。主人公都是善良的人物,他們的對手往往是邪惡的化身。數字,尤其是3或3的倍數,在童話中十分重要,有時具有神秘的意義,情節的發展常常出現三次的反復。童話的主人公往往需要通過艱苦的歷程,完成艱巨的任務,才能得到圓滿的結局,而在困難中往往能得到善良的仙子、精靈或小動物的幫助。童話的結尾幾乎都是善有善報,邪惡者遭受懲罰。

  17世紀末,法國詩人沙爾·佩羅的《鵝媽媽的故事或寓有道德教訓的往日的故事》(1697)和以後德國格林兄弟的《兒童與傢庭童話集》(1812~1815),有系統地收集瞭流傳的童話,在西方產生瞭深遠的影響。浪漫主義時代對民間文學的興趣,促使不少作傢從事童話的創作。其中丹麥作傢安徒生所作的童話成為世界文學中的著名作品,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英國作傢劉易斯·卡羅爾的《艾麗絲漫遊奇境記》、意大利作傢卡爾洛·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記》(1880)等等,都是成功的作品。

  自19世紀末以來,許多學者對童話的起源作出解釋,或用童話提供的材料說明某種有關人類文化史或心理發展的理論。格林兄弟認為童話起源於日耳曼和印歐神話;有的學者則提出起源於印度、埃及、巴比倫、希臘等各種理論。但童話為什麼能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卻很難找到一種圓滿的解釋。對於童話結構的研究,有一些學者通過比較,概括出瞭一些基本類型,並進一步研究瞭產生這些基本類型的心理動機。弗洛伊德和榮格都從精神分析學的角度研究過童話,俄國民俗學傢普羅普、美國學者丹狄斯等人也對童話結構的邏輯作瞭心理學的解釋。20世紀60年代以後,在童話研究中產生影響的是以法國人類學傢萊維—施特勞斯等為代表的結構主義派,他們把童話與文化史中范圍廣闊的課題結合起來研究。

  

參考書目

 A. A. Aarne, The Types of the Folktale,Translated and enlarged by Smith Thompson,Helsinki,1961.

 R. Lutz, Märchen und Wirklichkei,t,Weisbaden,1964.

 L. Max,Once Upon a Time:On theNature of Fairy Tales,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