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俄羅斯作傢。生於農村職員傢庭。1941年參加衛國戰爭,後受傷復員。1948年加入共產黨。1951年畢業於高爾基文學院。現任蘇聯作協理事。1947年開始發表作品。50年代的作品有《伊凡·楚普羅夫的墮落》(1953)、《不稱心的女婿》(1954)、《陰雨天》(1954)、《路上的坑窪》(1956)等中短篇小說,著重寫戰後農村的日常生活,揭露農業管理方面的官僚主義和命令主義。中篇小說《死結》(1956,又名《薩沙動身瞭》),進一步揭露從區委到州委的官僚主義所所造成的農業一團糟的局面。還寫有抨擊宗教迷信的中篇小說《神靈顯聖》(1958)、反映青少年教育問題的長篇小說《跟著飛跑的日子》(1959)。60年代以來轉向社會心理分析和精神道德探索,比較敏銳地提出瞭蘇聯社會尖銳的道德問題和青少年教育問題。其中最重要的中篇小說《審判》(1961)和《蜉蝣命短》(1965),揭露蘇聯社會中有地位的人依仗權勢、徇私舞弊等現象。70年代發表瞭反映青少年的思想和道德教育問題的中篇小說《畢業典禮之夜》(1974),揭露宗教迷信對青年毒害的中篇小說《月蝕》(1977),描寫少年犯罪問題的中篇小說《懲罰》(1978)等。中篇小說《六十支蠟燭》(1980)通過一個教師的回憶和內心反省,提出瞭蘇聯社會的道德教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