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

  中國劇作傢、戲劇教育傢。本名萬傢寶,字小石。祖籍湖北潛江,1910年9月24日生於天津。

  童年和學生時代 曹禺出生於封建官僚傢庭。父親親萬德尊曾任鎮守使、都統和黎元洪總統秘書。曹禺生母早逝,繼母酷愛戲劇,常攜曹禺觀看戲曲和文明戲。曹禺沒上過小學,延師在傢,誦經讀史,但常偷看《紅樓夢》、《水滸》、《西廂記》等書。

  曹禺青少年是在天津度過的。天津是個商業發達、水陸交通便利的北方重鎮。曹禺在這裡目睹瞭帝國主義分子的暴行,也看到瞭許多“高級流氓、高級惡棍”及“苦力”的勞動,聽見瞭深夜小巷傳來的賣兒賣女之聲。這對曹禺反帝愛國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創作的思想傾向,起瞭巨大的作用,也為他的一些作品提供瞭素材和人物原型。

  1922年秋。曹禺進入南開中學。這是一個有民主精神的學校。學校的南開新劇團是當時全國有名的學校演劇團體。1925年曹禺加入南開新劇團,並成為重要骨幹,一方面演出古典名著,如莫裡哀的《吝嗇鬼》(一譯《慳吝人》)、H.易卜生的《人民公敵》,另一方面編演時事新劇,進行民主宣傳鼓動工作。在此前後,他閱讀瞭大量“五四”以來新文學作品。他曾說,魯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使他“激動”,超過瞭他喜歡的易卜生。因為這些作品“啟發他必須關心中國的社會問題”。

  1928年曹禺升入南開大學政治學系。1929年轉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但他大部分時間是在圖書館和書庫裡,貪婪地研讀著世界名著,特別是希臘悲劇及W.莎士比亞、E.奧尼爾、А.П.契訶夫等人的戲劇作品。同時他也時常和朋友去廣和樓欣賞京戲名傢的表演,到天橋去聽曲藝。曹禺還涉獵瞭東西方的一些哲學著作。他“讀老子、讀佛、讀聖經”,贊美柏拉圖的“神奇的‘理想國’”。“同情叔本華對生活深沉的憂鬱”,也熱愛過“尼采豐盛的生命力與超人的思想”,而“所羅門的智慧”、“耶穌對人類所寄予的真誠熱愛”,都曾使他“仰嘆”、“折服”。但是,他是作為一個藝術傢被這些先哲們的精神所感動,卻沒有成為任何一種哲學思想的俘虜。他感到“這個社會非改變不可”,於是想“搜尋出一條大道”來解決他所感到的中國社會的“嚴重問題”。但是讀瞭這些哲學著作之後,答案仍“苦思不得”。而他那種執著地、熱誠地求索精神,卻熔鑄在他早期的創作裡,增強瞭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感染力。

《北京人》劇照

  “三部曲”創作時期 1933年,曹禺完成瞭第一部多幕話劇《雷雨》。1934年7月發表在《文學季刊》1卷3期。他從自己青少年時期熟悉的社會圈子裡,提取瞭《雷雨》的題材,通過周魯兩傢8個人物的歷史與現實糾葛,反映瞭從光緒二十年(1894)到1920年以後約達30年的復雜社會生活和沖突。故事寫某礦董事長周樸園,年輕時遺棄瞭為他已生二子的婢女侍萍,長子周萍留在周傢,侍萍攜次子投河遇救,離鄉遠走。周誤以為她已死。後周傢亦北遷,與侍萍再嫁的魯傢共居一地,互不相知。魯傢父女皆在周傢為仆,次子大海在礦上做工,周妻繁漪與長子周萍有私情,後知周萍愛魯女四鳳,繁漪欲遣去四鳳乃召來侍萍,兩傢關系始被揭開。周萍與四鳳知為異父同母兄妹,雙雙自殺。繁漪之子周沖為救護四鳳也觸電身亡。大海為罷工代表在周傢受辱被毆,逃奔而去。侍萍與繁漪不堪重壓,一呆一瘋,隻剩下周樸園煢煢孑立、形影相吊。作者在這常見的“始亂終棄”和“亂倫”的社會現象中,開掘出具有時代特點的社會悲劇。他在劇中寫瞭尖銳的思想沖突和階級壓迫與鬥爭,但主要是描寫新舊交替時期3個不同階層、不同性格的女性,以不同的方式對命運所做的抗爭和她們走向毀滅的悲劇結局。《雷雨》情節的豐富性、生動性,尖銳的戲劇沖突,嚴謹的結構,渾厚凝重的格調,濃重的悲劇氣氛,深受希臘悲劇和易卜生、奧尼爾劇作的影響。但曹禺寫的是地道的“中國人的事、中國人的思想感情”。他是把民族的內容和外來的藝術形式結合得最為熨貼,最有光彩的一個。因此《雷雨》把中國年輕的話劇藝術提到瞭一個新的高度。《雷雨》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高度美學價值。《雷雨》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人物刻畫的成功是其生命力所在,也是曹禺戲劇的共同特點。

《雷雨》劇照

  1935年4月,留日學生戲劇團體中華話劇同好會在東京首演《雷雨》,由杜宣、吳天等導演。國內首演的是天津的孤松劇團,接著上海復旦劇社、中國旅行劇團演出瞭此劇,引起轟動。《雷雨》不僅奠定瞭曹禺在中國話劇史上傑出的現實主義劇作傢的地位,同時也是中國年輕的話劇藝術成熟的標志。

  清華大學畢業後,曹禺短期到河北保定明德中學教英文。未幾,又回到清華研究院專門研究戲劇。不久因經濟困難輟學回天津,到天津河北女子師范學院任教。

  1935年,曹禺開始構思和寫作《日出》。曹禺自幼生長在天津,1934年,他第一次去上海,當時這兩個殖民地化的城市,正經受著帝國主義轉嫁經濟危機的折磨,民族工、商、金融企業大批倒閉,失業的下級職員和工人掙紮在死亡線上。農村則因遭受著連續不斷的內戰蹂躪,無以為生的農民流入城市,加入失業大軍,妻女淪為娼妓。另一方面,帝國主義的代理人、暴發戶、“高級流氓”和“高級惡棍”卻在吮吸著人血,滋養它們荒淫無度的生活。年輕的曹禺在這裡看到瞭許多“夢魘一般可怖的人事”,於是他決定以此為素材寫《日出》。

《日出》劇照

  《日出》沒有傳奇性的故事。學生出身的交際花陳白露,住在大旅館裡,靠銀行傢潘月亭的供養過著夜生活。童年和學生時代的好友方達生聞知她墮落瞭,從傢鄉跑來“感化”她,讓她跟自己結婚並隨自己回去。但對社會和戀愛傢庭生活都已失望的陳白露拒絕瞭他。此時同樓的孤女“小東西”為瞭逃避蹂躪闖到她的房間,她雖全力救助,但終於還是被黑幫頭子金八手下的人賣到妓院裡,不堪凌辱而死。潘月亭也被金八擠垮,銀行倒閉。陳白露懾於黑暗之濃重,看不見出路,黯然自殺。方達生則表示要與黑暗勢力抗爭,迎著日出而去。

  《日出》在思想和藝術上都比《雷雨》更成熟,更顯露瞭作傢獨特的創作個性與藝術風格。作者利用陳白露的“休息室”和翠喜的“寶和下處”有限的空間,召來瞭三教九流,全聲色地表現瞭魑魅魍魎盤據的舊世界,揭示瞭“損不足以奉有餘”的剝削制度的本質,因而使《日出》既有鮮明的時代性,又具有深廣的歷史內容。在藝術上,作者“試探一次新路”,他舍棄瞭《雷雨》中“太象戲”的結構和“用的過份”的“技巧”,采取瞭與表現“損不足以奉有餘”的社會形態相適應的“橫斷面的描寫”。用“片斷的方法”,用“色點點成光彩明亮的後期印象派圖畫”的技法,寫出“社會的真實感”,因而《日出》具有紀實性的特點,開放、真切、自然。人物形象的刻畫,仍是《日出》最成功之點。對於陳白露和李石清,作者主要是寫他們性格的復雜性、內心的激烈沖突和他們被窒息被毒化的心靈歷程。而對胡四、顧八奶奶、張喬治、福生等形象的刻畫,則是著眼於他們性格的主要特點,用誇張、重復、強調的手法,使它更突出,更鮮明,如:胡四的“賤”、顧八的“俗”、張喬治的“洋奴相”。翠喜的刻畫體現瞭作者主觀的感情與客體描寫高度有機的融合。他寫出瞭一個老妓女的職業特點、生活習慣、人生哲學和感情表達的方式,沒有人為美化她,但卻寫出瞭與粗俗的外表形成對比的“一顆金子的心”,使這個悲劇形象具有強烈的震撼力。

1935年張彭春(左)指導萬傢寶(曹禺)排練《財狂》

  1937年2月,《日出》由復旦大學學生和畢業同學組織的業餘演劇團體戲劇工作社在上海卡爾登大戲院首次演出,導演歐陽予倩。鳳子扮演陳白露。同年3月,中華留東同學話劇協會在東京神田一橋講堂公演《日出》,鳳子應邀赴日飾演陳白露。接著曹禺自任導演,由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學生在南京中正堂演出瞭《日出》,葉子主演陳白露。

  1936年8月,曹禺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校長餘上沅之邀,前往南京該校任教,教授《劇作》和《西洋戲劇》等課程。

  在南京任教期間,曹禺住在第一模范監獄附近。犯人服勞役的景象,勾起他童年的記憶:宣化府“大堂”看軍法官嚴刑拷問“土匪”;聽奶媽講血淚身世和鋌而走險的農民故事。於是曹禺開始構思和創作《原野》。民國初年的北方農村,既是軍閥混戰的戰場,又是軍隊兵源和糧草基地。一些流氓地痞,跟著“大帥”就是“兵”,攜槍回鄉就是“匪”。兵匪一傢,搶男霸女,占田奪地,使農村的階級矛盾空前尖銳。曹禺把握瞭這個歷史時期的特點,寫瞭連長出身的焦閻王回鄉後,勾結綁匪,活埋瞭仇虎之父,把其妹賣與娼門,又誣仇虎是土匪,關進大獄,奪瞭仇傢的土地。8年後,仇虎越獄回來,欲報兩代冤仇,卻得知仇人焦閻王已死,而曾經“許給瞭”他的姑娘金子,也被焦閻王生前“押來”做瞭兒子焦大星的媳婦。大星與仇虎自幼就是好友,對焦閻王的罪惡一無所知,這次見到仇虎仍待之如兄如友。但是仇虎兩代冤仇難以泯滅,經過內心激烈沖突,終於在“父仇子報”、“父債子還”的觀念支配下,殺死瞭大星,使大星之子小黑子誤死在欲殺仇虎的焦母之手。大星父子之死,使仇虎內心情與理的沖突達於沸點,陷於迷惘、惶惑、半瘋狂之中,在攜金子外逃時,迷路於“黑林子”,被偵輯隊包圍,不屈自殺而死。

  《原野》是曹禺在戲劇創作上的一次新開拓。他用浪漫主義、象征主義等手法,表現瞭這個傳奇故事。他沒有更多地描寫農村生活和鬥爭的現實,而是借鑒瞭傳統戲曲有戲的地方大力渲染,無戲一筆帶過的手法,集中刻畫瞭仇虎復仇前後的心理活動,把歷史與現實、幻覺與真實結合在一起,寫情,寫戲,把人的生活伸延到鬼的世界,以揭示天上、地下、陽世、陰曹都沒有“公道”和“天理”。《原野》中的人物造型、民俗風情、服飾色彩、都深受民間傳說和戲曲的影響,鮮明,濃烈。

  《原野》發表於1937年《文叢》1卷2~5期。同年8月7日由上海業餘實驗劇團在卡爾登大戲院首次公演。應雲衛導演,由趙曙、魏鶴齡、舒繡文、吳茵主演。1939年秋昆明的戲劇工作者聯合演出瞭《原野》,由曹禺自導,著名教授聞一多親自參與設計,特邀鳳子主演金子。此次演出被譽為雲南話劇運動三大裡程碑之一。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開始,曹禺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裡。1938年1月,曹禺隨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西遷,一路跋涉,一路宣傳。還親自導演瞭街頭劇《瘋瞭的母親》、《覺悟》等,在湘鄂川一帶演出。

  1938年春抵重慶。為瞭參加第一屆戲劇節的演出,曹禺和宋之的改編瞭宋之的等人集體創作的《總動員》為《全民總動員》(《黑字二十八》),旨在動員全民抗戰,反對敗類、漢奸。此劇於10月29日在重慶上演,導演應雲衛,主演趙丹、白楊、舒繡文、張瑞芳等人,曹禺扮演其中金店老板。1939年春,曹禺隨劇校再遷川南江安,完成瞭構思已久的《蛻變》。該劇描寫一個省立傷兵醫院,在腐朽的官僚和發國難財的群小統治之下,傷兵無法救治,正直愛國的大夫也無法救死扶傷,到處一片混亂。後來來瞭一個“梁專員”,樸素清廉,一心抗日。他團結全院愛國職工,整頓瞭醫院,使醫院終於成為名副其實的模范戰地醫院。此劇於1939年冬由國立戲劇學校師生在重慶正式公演。此後,曹禺又先後完成瞭劇本《正在想》的編寫、《北京人》的創作和《傢》的改編。《北京人》寫的是一個曾經顯赫一時的封建世傢的敗落。雖然曾老太爺還夢想傢道中興,逼著兒子出去謀事,管教孫子夜讀詩書,但最後這個傢還是潰散瞭,死的死瞭,走的走瞭,曾老太爺連自己的漆瞭十幾年的棺材也沒保住。這是一個描寫“傢庭瑣事”的劇本,卻寓意深沉,富於哲理,在鮮明、生動的形象裡,流露著對幾千年來封建“禮教”“文明”的徹底否定。《北京人》的藝術創造,進入瞭一個高境界。戲裡沒有“技巧”的痕跡,其風格也由以前幾部劇作火辣辣的濃烈轉為淡遠和雋永。但人物形象仍然生動鮮明。1941年10月在重慶中央青年劇社首演此劇。導演張駿祥,由張瑞芳、江村、沈揚、趙蘊如等主演。

  1942年初,曹禺辭去國立戲劇專科學校的教職離開江安。盛夏,在重慶附近唐傢沱的一艘停泊的輪船上,用3個月時間完成瞭巴金原著長篇小說《傢》的改編。劇本以覺新、瑞玨、梅表姐、鳴鳳為主角,著重寫舊禮教對青春和愛情的摧殘。全劇是以覺新與瑞玨結婚開始,而以瑞玨夭折,覺慧出走結束。中間寫瞭覺新、瑞玨與梅表姐在戰亂中相遇和互訴衷腸以及鳴鳳對覺慧傾心而無望的愛情。曹禺為瞭表現自己的主題,對原著做瞭增刪取舍,使話劇《傢》的情節更為單純、集中。雖然他對“傢”中的群醜和道學傢也進行瞭辛辣的諷刺和無情的揭露,但全劇主要筆墨還是對青春和愛情的頌歌與挽歌。《傢》的一個顯著藝術特點是它濃鬱的詩情。它主要表現在作者善於洞察人物的心曲,善於把握和傳達人物內在的詩情。他們的臺詞都是詩化瞭的,因而“洞房”獨白是詩,鳴鳳說“夢”和“訣別”是詩,覺新、梅與瑞玨三人的“傾訴”與“話別”也是詩,而瑞玨、梅、鳴鳳本人也各是一首溫婉、淒清、哀怨的詩。《傢》的改編得到瞭原作者巴金的“欣然肯定”。因為兩位作傢心靈相通、愛憎與共。《傢》於1943年4月由中國藝術劇社在重慶首演。導演章泯,張瑞芳飾瑞玨,金山飾覺新,凌琯如、舒強等參加瞭演出。

  《蛻變》、《北京人》、《傢》是曹禺抗戰時期的3部力作,也是曹禺創作的第二個高峰。其中《北京人》則是他戲劇藝術發展到爐火純青時的標志。1943年1月曹禺應重慶怒吼劇社之邀參加瞭焦菊隱翻譯,張駿祥導演的《安魂曲》的演出,飾演莫紮特。他還翻譯瞭莎士比亞的《柔密歐與幽麗葉》,又把已經多次演出的根據法國作傢臘皮虛的《迷眼的沙子》改編的《鍍金》定稿發表在1943年11月《戲劇時代》1卷1期上,並開始瞭多幕劇《橋》的創作。但直到1946年4月在《文藝復興》1卷3~5期發表時,隻完成瞭兩幕三場,終末寫完。這個時期,曹禺除應邀講學外,還參加瞭一些社會活動。他是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和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理事,曾參與聯名發表保障劇作傢權益的“宣言”和反對審查制度的活動。在重慶他結識瞭周恩來,這對他政治思想有很大影響,他曾說是周恩來使他在這個時期沒有失掉對國傢和自己前途的信心。

  抗戰勝利後 1946年2月曹禺回到上海。應美國國務院的邀請赴美講學。3月初和老舍一道離滬去美,開始為期一年的參觀、訪問、講學和戲劇考察。在美期間,他結識瞭正在美國的德國著名戲劇傢B.佈萊希特,並到加拿大作短期遊覽觀光。1947年1月回國。

  1947年2月應熊佛西校長之聘,到上海實驗戲劇學校任教,同時開始構思創作電影劇本《艷陽天》。它通過一個律師申張正義的故事,反映瞭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統治區的種種黑暗,呼喚艷陽天。1948年,由文華影業公司拍成影片,曹禺自任導演,由石揮、李麗華等主演。1949年初,曹禺接受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的安排,由滬去香港。2月28日離港北上,3月18日抵達北平。

  1949年以後 曹禺進入北平以後,即參與籌備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並隨郭沫若一起出席瞭在佈拉格舉行的世界和平大會。1949年7月全國文代會召開,曹禺被選為主席團成員。大會後,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文協、全國劇協等相繼成立,曹禺均被選為常務委員或理事。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後,負責政協的外事活動。1950年、1952年又先後被任命為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後又當選為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2年當北京展開高等院校教師思想改造運動後,曹禺決定以協和醫學院為“故事情節背景,寫一個以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為主題的劇本”。這就是《明朗的天》的創作。作者雖滿懷熱情努力表現新的生活和他對生活的新認識,劇本也受到瞭歡迎和好評,但在藝術上沒有突破和超越以往的創作。1954年9月,《劇本》和《人民文學》同時發表瞭《明朗的天》,同年12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導演焦菊隱,刁光覃、葉子、董行佶、楊薇、童超等參加瞭演出,並於1956年獲第一屆全國話劇觀摩演出的劇本、導演、演出一等獎。60年代初期,他目睹瞭人民的災難和國傢面臨的考驗,和梅阡、於是之一起,借古老的“吳越之爭”的故事,寫瞭歷史劇《膽劍篇》,發出瞭“一時強弱在於力,千古勝負在於理”的正義呼聲,激勵人們“個個執劍,人人扶犁,就在這方圓不滿百裡的疆土上,也要興起一片騰騰的王氣”。《膽劍篇》不囿於史料,它是從歷史生活中引伸出於今天有益的教訓。《膽劍篇》氣魄宏大,場面雄偉,有一種悲壯的美。《膽劍篇》發表於1961年《人民文學》7、8兩期,10月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梅阡導演,刁光覃、蘇民、周正、鄭榕、童超、狄辛等參加演出。

1980年曹禺與米勒在紐約

  1966~197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曹禺遭到迫害,被迫擱筆。“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曹禺馬上拿起筆來,於1978年《人民文學》11期發表瞭歷史劇《王昭君》,並於1979年7月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導演梅阡,主演狄辛、藍天野、田沖、董行佶等。觀眾從戲中看見瞭一個前所未有的為“胡漢和好自願請行的“笑嘻嘻”的王昭君。王昭君雖史有其人,但史書記載很少。曹禺的構思頗為獨特,他借宮廷之地實際上表現的是兩個有抱負的孤寂的心靈,“長相知,不相疑”的愛情之歌。《王昭君》中神來之筆是孫美人的創造。這個白發紅顏的美人,已被深宮鎖住瞭歲月,鎖住瞭心,一生等待著皇帝的宣召和恩寵。她不是死於陰鬱,不是死於絕望,而是死在盛妝鳳輦、滿心歡悅去會“皇上”的路上。作者用喜劇形象,寫出瞭後宮美人的千古悲劇。這是一個詩的形象。

《王昭君》劇照

  成就和影響 曹禺在中國話劇史上是繼往開來的重要人物。在他之前的話劇先驅者們,大都是以話劇作為宣傳鼓吹民主革命思想的工具,因此沒有機會更多推敲話劇的藝術問題。曹禺繼承瞭先驅者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和為人生的藝術主張,同時廣泛借鑒和吸收瞭中國古典戲曲和歐洲近代戲劇的表現藝術,把中國的話劇藝術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因此,他的《雷雨》成為中國話劇藝術成熟的標志。其後的《日出》、《北京人》、《傢》也都是公認的傑出之作。曹禺的作品,不但提高瞭戲劇文學的水平,對導、表演藝術和舞臺美術也發生瞭深刻的影響,使話劇成為真正的綜合性藝術。曹禺的作品,為話劇爭取瞭更多的觀眾,並使職業劇團得以存在,從而發展提高瞭劇場藝術。他的作品,特別是《雷雨》和《日出》,是50年來演出場次最多的劇目,一直是各劇團的保留劇目和院校的實驗演出劇目。同時被譯成多國文字在國外上演。

  1988年11月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五次代表大會上曹禺被選為文聯執行主席。

  

參考書目

 王興平等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曹禺研究專集》,海峽文藝出版社,福州,1985。

 田本相、張靖:《曹禺年譜》,南開大學出版社,天津,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