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詩人。生於印度洋法國屬地留尼汪島,並在島上度過瞭他的童年和青年時代。19歲時回法國進入大學學習法律,這時他已開始寫作,並對古希臘、羅馬和印度文化有強烈興趣。曾參加傅立葉社會主義流派的活動,發表過政治性的文章和以希臘神話為題材的詩歌,宣揚希臘神話是共和主義理想世界的象徵。1848年革命後,李勒對革命喪失信心,遂放棄政治活動而以其全部精力從事詩歌創作,先後發表《古代詩篇》(1852)、《蠻族詩集》(1862)、《悲劇詩》(1884)等詩集,在年輕一代的詩人人中聲譽極高,被稱為帕爾納斯派的大師。

  勒孔特·德·李勒的詩,一般取材於古代神話傳說和其他原始民族的風俗習慣與宗教信仰,同時也著重描寫瞭遠方異域的山川風貌和珍禽異獸。不論寫的是什麼題材,他的詩都貫串著一種由於人生之謎而產生的強烈的悲觀思想。一切都是虛幻的,都是為瞭不斷的消亡而活動著,隻有死亡才是真實的。上帝根本不存在,大自然也是冷酷無情的。但是詩人終究不能對人生完全斷念,因此在他的筆下,也曾流露出對一切有生之物的憐愛與同情。就這一點講,他和《命運集》的作者維尼是頗為接近的。

  勒孔特·德·李勒刻意追求造型藝術的美。他的詩,格律嚴謹,語言精確,色彩鮮明,線條突出,像大理石雕像一樣,予人以堅固、結實、靜穆的感覺,同時也閃爍著大理石雕像一般的冷靜的光輝。雖說有時不免有些單調和沉重,但這和主題思想的嚴肅性仍然是協調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