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後著名的文學團體。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舊”之意。發起人為同盟會會員陳去病、高旭和柳亞子。1909年11月13日成立。活動中心在上海。社員總數1180餘人。1923年解體,以後又有新南社和南社湘集、閩集等組織。前後延續30餘年。

  南社歷史可分為四個階段:

  反清階段。 南社成員大多屬於新起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份子階層。不少人是是革命派文化宣傳隊伍中的積極分子。1903年,高旭在松江發刊綜合性雜志《覺民》。1904年,陳去病在上海任《警鐘日報》主筆,創辦《二十世紀大舞臺》,提倡戲劇改良。1905年,高旭在日本發刊《醒獅》,次年,在上海建立同盟會江蘇分會機關,創辦健行公學,與柳亞子等共同發刊《復報》。1907年,陳去病在上海主持國學保存會,編輯《國粹學報》。在上述過程中,陸續聯絡瞭一批具有革命思想的文化界人士,為南社的建立打下基礎。

1917年鉛印本《南社小說集》扉頁

  1907年8月15日(舊歷七月七日),陳去病與吳梅、劉季平等11人於上海愚園集會,組織神交社。1908年1月,柳亞子與陳去病、高旭等在上海決定成立南社。1909年11月13日,南社在蘇州虎丘張國維祠舉行第一次雅集,陳去病、柳亞子、朱錫梁、龐樹柏、陳陶遺、沈礪、朱少屏、諸宗元、景耀月、林之夏、胡穎之、黃賓虹、蔡守等17人出席,其中14人為同盟會會員。會議宣告南社成立,選舉陳去病為文選編輯員,高旭為詩選編輯員,龐樹柏為詞選編輯員,柳亞子為書記員,朱少屏為會計員。1911年,紹興、沈陽、廣州、南京等地相繼成立越社、遼社、廣南社和淮南社。年輕的魯迅參加瞭越社。

  南社成員歡欣鼓舞地迎接武昌起義。淮南社發起人周實、阮式等在故鄉淮安率眾響應,被以清政府知縣為首的封建勢力殺害。南社立即集會追悼,要求懲辦兇手。當時,南京臨時政府已在和袁世凱“議和”,柳亞子等以上海《天鐸報》為據點,撰文和南京臨時政府機關報《民立報》論戰,反對妥協,主張北伐,徹底推翻清朝政府。這一階段是南社最有光彩的時期。

  反袁階段 民國初建,南社得到瞭順利發展的條件,社員遍佈於全國各地的許多報館。陳去病、宋教仁等先後在杭州、北京設立南社通訊處和事務所。1912年10月27日,南社於上海舉行第七次雅集,柳亞子建議改編輯員三頭制為一頭制,並自薦。這一建議遭到否決,柳亞子憤而宣佈“出社”。1914年3月29日,南社第十次雅集,決定接受柳亞子的意見,采取主任制。鑒於有少數社員依附袁世凱,會議通過的條例中特別規定:“本社以研究文學,提倡氣節為宗旨。”(《南社紀略》)會後,柳亞子重行加入南社。同年10月,在通訊選舉中被選為南社主任。

  在反袁鬥爭中,南社社員犧牲的除宋教仁外,還有寧調元、楊德鄰、范光啟、程傢檉、吳鼐、仇亮、陳以義、陳其美、陳子范等。南社積極搜集他們的文稿、詩稿,為他們作傳,借以表彰革命精神。當時資產階級革命派已經全軍潰散,南社社員看不到出路。1915年舊歷中秋節,顧無咎、柳亞子等人結酒社,顧自號“神州酒帝”。他們天天狂歌痛飲,反映出極端苦悶消沉的情緒。

  解體階段 1917年,正當張勛復辟前後,南社內部因對“同光體”的評價而發生爭論。姚錫鈞、胡先驌、聞宥、朱璽等吹捧陳三立、鄭孝胥等遺老詩人,柳亞子、吳虞則持激烈的批判態度。爭論中,朱璽由為“同光體”辯護發展為對柳亞子進行謾罵和人身攻擊。8月1日,柳亞子以南社主任名義發表緊急佈告,宣佈驅逐朱璽出社。隨後,又驅逐瞭支持朱璽的成舍我。同月,成舍我與廣東分社的蔡守結合起來,成立“南社臨時通訊處”,號召打倒柳亞子,恢復原來的三頭制,並提名高燮等出任文選、詩選和詞選主任。陳去病、姚光、王德鐘等支持柳亞子。自8月14日至9月15日,先後有社員8批200餘人次在《民國日報》發表啟事,聲明“驅逐敗類,所以維持風騷;抵制亞子,實為摧毀南社”。同年10月,進行南社改選,在收到的432票中,柳亞子以385票繼續當選。

南社臨時雅集照

  由於這次內訌,柳亞子受到刺激,心灰意懶。1918年10月,勸社友改選姚光為主任。此後南社即每況愈下,社務逐漸停頓。1923年10月,北京國會選舉總統,曹錕以每票5000元的價格收買議員,高旭等19名社員收賄投票。此事敲響瞭南社的喪鐘。10月29日,陳去病、柳亞子等13人發表《舊南社社友啟事》,宣佈不承認高旭等人的社友資格。

  另建階段 1923年5月,柳亞子與葉楚傖、邵力子、陳望道等8人發起組織新南社。其中邵、陳當時是共產黨員。這是柳亞子和舊南社分裂,支持新文化運動的一個勇敢的行動。10月14日,新南社於上海召開成立大會,選舉柳亞子為社長,邵力子等為編輯主任。柳亞子宣佈:“新南社的精神,是鼓吹三民主義,提倡民眾文學,而歸結到社會主義的實行,對於婦女問題、勞動問題,更情願加以忠實的研究。”(《新南社成立佈告》)次年1月,傅專在長沙發起組織南社湘集,聲稱與新南社宗旨“稍異”,目的在於“保存南社舊觀”(《南社湘集導言》)。1925年後,柳亞子全力投入改組國民黨的工作。新南社活動停頓,南社湘集則一直活動到抗戰前夜。1943年,朱劍芒在福建永安成立南社閩集,活動過一、二年。

  南社成立時,即企圖領導文壇,開一代風氣。高旭在《南社啟》中明確宣稱:“欲一洗前代結社之弊,作海內文學之導師。”他們重視文學的社會作用,普遍要求通過文學闡揚“國魂”,激發群眾的“愛種保國”之念,反對清朝政府的專制統治,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服務。但是,在具體的文學主張上,卻很不一致。

  柳亞子等提倡“唐音”,推崇辛棄疾和明末陳子龍、夏完淳、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等人的作品,反對在晚清文壇占統治地位的同光體、常州詞派和桐城派。1911年,柳亞子在《胡寄塵詩序》中聲言:“餘與同人倡南社,思振唐音以斥傖楚。”1917年,柳亞子又表示,民國時代,應有民國之詩,決不能讓亡國士大夫再做詩壇的頭領,排斥同光體是為瞭給“民國騷壇樹先聲”(《磨劍室拉雜話》)。晚清同光體的代表詩人大都擁護清政府,反對民主革命,辛亥後又大都以遺老自居,因而,“唐音”和“宋派”(即主張模仿宋詩的同光體詩派)的分歧,既反映瞭兩派詩人在政治上的對立,也反映瞭新興資產階級藝術上的新陳代謝的要求。柳亞子等在詞、散文方面的推崇和排斥,也具有同樣的性質。

  和柳亞子等不同,馬君武主張“唐宋元明都不管,自成模范鑄詩才”(《寄南社同人》),高旭主張“漫追魏晉隋唐體,自抱文周屈宋思”(《鈍根未與元夕南社雅集,以詩見寄,步其韻以答之》)。但是,他們的影響不大。南社中還有些人是同光體、常州詞派和桐城派的崇拜者,他們人數不多,但是習染很深,形成頑強的反主流勢力。

1917年鉛印本《南社小說集》

  南社文學以詩歌為主,大體以辛亥革命為分界線。此前,主題多為批判清朝統治,傾訴愛國熱情,呼喚民主,譴責專制,號召人們為祖國的獨立富強而鬥爭,風格慷慨豪壯。此後,主題轉為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抒發理想破滅的悲哀,斥責袁世凱的稱帝醜劇,風格憤鬱低沉,有些甚至流為靡靡之音。

  南社建立期間,國粹主義思潮正在革命派內部流行,南社作傢大都不同程度地接受過影響。他們要求光大民族文化,反對帝國主義文化侵略,但是,卻不能正確處理繼承與革新、吸收外來進步文化和發揚本民族優良傳統之間的關系,籠統地號召保存國學。其結果,既不能繼續推進改良派所倡導的文學改良運動,也不能扶掖在文學實踐中所出現的新芽。“五四”時期,不少人成為白話文運動的反對者。

  南社的主要作傢有柳亞子、陳去病、高旭、蘇曼殊、馬君武、寧調元、周實、吳梅、黃節等。

  南社的機關刊物為《南社叢刻》,簡稱《南社》,發表社員的詩、古文、詞創作。線裝,不定期。自1910年1月至1923年12月,共出版22集。此外,1910年10月11日(夏歷重九)周實等在南京憑吊明孝陵,事後刊行《白門悲秋集》,1917年,出版《南社小說集》,二者均為《南社叢刻》的增刊。

  南社的各分支組織均曾計劃出版刊物。其中,越社的機關刊物為《越社叢刊》,僅出1集,1912年2月出版。魯迅編。

  新南社成立後,於1924年5月出版《新南社社刊》,發表沈玄廬、邵元沖、呂志伊、劉大白等人著作多種,一律采用白話,僅出1期,同年出版的《南社湘集》則一律采用文言,共出8集。胡樸安於1924年刊行《南社叢選》。1936年,柳亞子又將《南社叢刻》上全部詩、詞以人為類,重新編排,出版《南社詩集》、《南社詞集》2種,共8冊。

  記述南社歷史的著作有1940年柳亞子寫成的《南社紀略》。1980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瞭楊天石、劉彥成所著《南社》。198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又出版瞭鄭逸梅的《南社叢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