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文學史傢。畢業於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在中學任教若幹年,後被聘為沙皇俄國太子(即位後稱尼古拉二世)的文學教授。1888年,朗松通過他的題為《尼維爾或傷感的喜劇》的博士論文。此後在巴黎大學與巴黎高等師範學校任文學史教授。1902年被任命為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校長,直至1927年退休。

  朗松於1887年發表的第一部著作《作文與風格的原理》是一部文科學生的輔導讀物。他畢生著作基本上都是以教學為目標的,例如他的一系列的作傢評傳::《博敘埃》(1890)、《佈瓦洛》(1892)、《高乃依》(1898)、《伏爾泰》(1906)等,既是文科的輔導讀物,也是作者長期研究的學術成果。朗松最重要的著作是《法國文學史》,初版發表於1894年,嗣後多次修訂重版,他用瞭畢生精力使這部權威著作日臻完善。這部著作的價值,首先在於它是以作者認真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的長期努力作為基礎的。朗松治學態度謹嚴,書中提到無數作傢的無數作品,一般都親自過目。他對於作傢和作品的分析細致深刻;論斷簡勁明快,言必有據,富於說服力。他的缺點在於有時不免偏執武斷。

  朗松在文學評論方面深受泰納的影響。他和泰納相似,也認為文學是環境的產物和社會生活的反映。他寫文學史不但深入地分析與評論一系列重要作傢與作品,而且往往通過對於個別作傢與作品的分析研究,來說明一個時代的總趨勢、總精神;同時能從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說明某種思潮的演變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