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W.朗費羅

  美國詩人。1807年2月27日出生於緬因州波特蘭城一個律師傢庭。1822年進入博多因學院,與霍桑是同班同學。1825年畢業,先後去過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和德國等地,研究這些國傢的語言和文學。1836年開始在哈佛大大學講授語言、文學,致力於介紹歐洲文化和浪漫主義作傢的作品,成為新英格蘭文化中心劍橋文學界和社交界的重要人物。

  1839年出版第一部詩集《夜吟》,包括著名的《夜的贊歌》、《生命頌》、《群星之光》等音韻優美的抒情詩。1841年出版詩集《歌謠及其他》,其中有故事詩《鎧甲骷髏》、《金星號遇難》,也有敘事中含有簡樸哲理的《鄉村鐵匠》、《向更高處攀登》等。詩中充溢瞭淬礪奮發的精神和樂觀情緒。這兩部詩集在大西洋兩岸風靡一時,朗費羅從此以詩人聞名於世。在組詩《奴役篇》(1842)中,他不僅寫瞭《奴隸的夢》、《奴隸的夜半歌聲》,而且也寫出瞭《警告》這樣的詩,預言被奴役的黑人終將像《舊約》中備受屈辱的大力士參孫一樣,“舉起手臂,把這個國傢制度的基礎動搖”。

  朗費羅於1845年發表詩集《佈呂赫鐘樓及其他》,因收有《斯普林菲爾德的軍火庫》、《橋》、《努倫堡》和《佈呂赫鐘樓》等佳篇而為人稱道。《海邊與爐邊》(1849)包含瞭詩人向讀者宣告創作意圖的《獻辭》以及通過造船的形象謳歌聯邦的締造的長詩《航船的建造》。

  朗費羅的主要詩作包括3首長篇敘事詩,或“通俗史詩”;《伊凡吉林》、《海華沙之歌》和《邁爾斯·斯坦狄什的求婚》。《伊凡吉林》(1847)描寫阿卡迪亞的一個和平的村莊遭到法國殖民者的焚毀,少女伊凡吉林及其未婚夫被迫離開傢鄉,流落失散,經過輾轉尋覓,終於在死亡中團聚。這首詩采用六音步無韻詩體,著意描繪寧靜的田園景色和劫後被拆散的戀人的痛苦。

  1854年朗費羅辭去哈佛大學教職,專事創作。次年發表《海華沙之歌》。這是采用印第安人傳說而精心構思的四音步揚抑格長詩,寫西風之子即印第安人領袖海華沙一生克敵制勝的英雄業績,以及他結束部落混戰,教人民種植玉米,清理河道,消除疾病等重要貢獻。在美國文學史上這是描寫印第安人的第一部史詩,它的意義不容忽視;但詩的素材主要來源於斯庫爾克拉夫特的著作,作者缺乏直接的生活體驗;詩的韻律完全模仿芬蘭史詩《卡勒瓦拉》,當時雖然受到瞭讀者的贊賞,卻遭到後代一些評論傢的責難。《邁爾斯·斯坦狄什的求婚》(1858)根據普利茅斯移民的傳說改寫,大意是說一個軍官請好友代自己求婚,結果成全瞭別人。此詩當時在英美兩國受到熱烈的歡迎。從1843年起,朗費羅夫婦在幽靜的克雷吉別墅中度過瞭17年幸福的傢庭生活。1861年他的夫人不幸被火燒傷致死,這一直使他無比悲痛。為瞭擺脫精神上的重負,他投身於但丁的《神曲》的翻譯,還寫瞭6首關於但丁的十四行詩,是他最佳的詩作。

  《路畔旅舍的故事》(1863)大體上仿效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第一首詩《保羅·裡維爾的夜奔》描敘獨立戰爭中平民的英雄保羅·裡維爾夜半騎馬奔馳,及時向起義民兵報告英軍偷襲的情報,是一首傢喻戶曉的名篇。以《基督》命名的三部曲詩劇,著手於1851年,1872年完成,它的第1部《神聖的悲劇》描寫基督的時代,象征“希望”;第2部《金色的傳說》描寫中世紀,象征“信念”;第3部《新英格蘭悲劇》由殖民時期兩個民間傳說組成,象征“慈善”。

  朗費羅晚年創作不輟,備受尊崇,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曾分別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他75歲生日那一天,美國各地的學校都舉行瞭慶祝。1882年3月24日朗費羅逝世。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詩人之角安放瞭他的胸像,他是獲得這種尊榮的第一位美國詩人。朗費羅一生創作瞭大量的抒情詩、歌謠、敘事詩和詩劇。作為詩人,他認為自己的使命是“以雋永的詩的形式創造出美國人共同的文化遺產,並在這個過程中培育一代詩歌讀者”。他還提出瞭詩人的3項任務:娛悅、鼓舞和教導。他的詩歌在美國廣為傳誦,在歐洲受到贊賞,被譯成20餘種文字;而20世紀以來,他的詩名急劇下降,其地位變化之大,在美國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