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創作和表演的小型戲曲。中國民間小戲劇種繁多,遍及南北,語言唱調各有不同,充滿鄉土氣息。它與民間風俗、社會風貌、民間文學傳統有著密切關係,多方面反映瞭民間的世態人情和生活狀況。

  中國民間小戲在東南沿海地區發生較早,如福建的梨園戲、莆仙戲、老白字戲等,南宋時期已較成熟,但據有的學者研究,大量劇種發展於明末清初。在辛亥革命前後也有一批劇種形成。民間小戲的初期形態,十分簡單,唱詞很少,且歌且舞,多為鄉間勞動之餘的娛樂形式。後後來由草臺班、小歌班發展成半職業組織,開始串鄉走鎮進行演出,有的進入城市,受到地方大戲和城市文化的影響,在演出形式和劇目方面也日益復雜化。

  民間小戲題材廣泛,多為民間所熟悉的人和事以及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按其內容,大體可分生活戲、愛情戲、諷刺戲等。生活戲是表現日常生活的戲,多以人與人的關系為線索,剪取日常生活片斷,構成富有情趣的情節,表現傢庭、鄰裡、親友間的糾葛及一般世態人情。如五音戲《王小趕腳》、《親傢婆頂嘴》,黃梅戲《夫妻看燈》、《推車趕會》,花燈戲《雙接妹》,二人轉《小兩口回門》,呂劇《鬧房》,晉劇《借髢髢》,二人臺《走西口》等。還有反映船夫、難民、商販、傭工、典當、討債、借糧、勸夫、攬工、出口外、趕牲靈等內容的小戲。

  在生活戲中,表現勞動生活是常見的內容。江西采茶戲《三仔子鋤棉花》通過孤兒寡母的勞動,表現生活的清苦和度日的艱難。在告誡兒子的訴說中,指責瞭人情冷暖和世態炎涼。祁太秧歌《割田》通過起早勞動,田頭送飯,夫妻間互相埋怨的情節,展現瞭廣大貧苦農民的生活處境。其他如五音戲《拐磨子》、泗州戲《拾棉花》、長沙花鼓戲《推谷》等,也都表現瞭勞動情景,溶進瞭窮苦農民對勞動的感受。在民間小戲中,這種勞動描寫常常和被剝削的生活聯系在一起。

  愛情戲中表現青年相愛的,如《打豬草》、《補褙褡》、《僧尼會》、《洪月娥作夢》等,這些戲共同的思想特點是反抗封建禮教,表達青年男女互相愛慕的心情和對婚姻自主的追求。它以逗趣、調情、表述心意等方式,在勞動生活的廣闊背景下,抒發瞭對自由愛情的正當追求,塑造瞭許多大膽純樸、令人喜愛的形象。表現鰥男寡女相愛的戲,大多具有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蔑視與反抗。如錫劇《雙推磨》中何宜度與寡婦蘇小娥的相愛,就唱出:“你幫我,我幫你,不怕冰霜!”表現封建制度下的愛情悲劇;如《庵堂相會》、《藍橋會》、《站花墻》以及梁祝故事戲,它們多以嚴正的格調,悲壯的氣氛,深刻地表現出封建制度的罪惡及其所造成的廣大婦女的悲慘命運,同時也熱情歌頌瞭廣大婦女的反抗精神。

  諷刺戲多以喜劇形式表現。這類戲題材往往涉及到社會的各個側面。如諷刺吝嗇與愛虛榮的《張三借靴》,諷刺貪鄙的《一文錢》,諷刺荒淫無恥圖人妻女的《打面缸》,諷刺貪贓作弊的《小艾送飯》等都是優秀之作。在民間諷刺劇目中,還深刻地觸及財主與窮人、地主與長工、剝削與被剝削的階級關系。如柳腔戲《尋工夫》通過喜劇的手法,將靠剝削為生、刻薄成性的地主婆諷刺得淋漓盡致。

  民間小戲形式短小,人物一般為兩小(小醜、小旦)或三小(外加小生)。以傢庭生活為主的戲,有時還有老旦,老醜等;以社會生活為主的戲或諷刺戲有時人物較多,但大都以一人一事為主線,在一兩個事件或生活片斷中展開性格,並時常出現一些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如樸素善良的單身漢、天真活潑的村姑、溫柔嫵媚的仙女、機智風趣的貨郎、拈花惹草的相公、憨厚勤勞的樵夫、詼諧戲謔的艄公以及刁惡蠻橫的婆婆、性格開朗的腳夫等;也常出現一些反面的典型人物。

  民間小戲情節的構成沒有固定的程式,不追求尖銳的矛盾沖突,一般沒有重大起伏。通常是采取單純簡明的方法,在生活的橫斷面裡截取片斷,以小見大。常見的矛盾沖突是買賣雙方的糾葛,看園中的誤會,搭船雇腳的矛盾,夫妻之間的勸戒,姑嫂之間的逗趣和男女之間的思念與愛慕等。一些氣氛濃重的戲,常以分離、借討、投親等為線,述心境、表苦情,展示更廣闊的生活面。

  民間小戲具有鮮明的民主性,但也常有封建性的糟粕和庸俗的色情描寫。小戲的語言樸素洗練,誇張幽默,對白活潑簡練,多用方言口語,唱詞明快自然,具有民歌和民間說唱的韻味。

  民間小戲的研究,從30年代即有人註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些戲曲史傢、戲曲工作者,也多有調查和論述,尤以花鼓戲及華東地方小劇種的探討較多。黃芝岡《從秧歌到地方戲》是較早的研究專著,近年民間小戲的選本有《中國民間小戲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