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幅畫表現故事情節的繪畫。它通常採用文圖結合的形式,也有的隻以繪畫的形式出現。世界上早期的連環畫可以追溯到西元前15世紀,如埃及的《名王功跡》(雕刻)、《死者之書》(繪畫)等。西元前1~西元7世紀印度阿旃陀石窟表現佛的生平事蹟的壁畫和西元前後羅馬表現帝王業跡的石雕和繪畫等,也都可以說是連環畫的早期形式。中國戰國時代的銅器畫已有記載攻戰事蹟的連環畫。在西漢墓的壁畫上有表現完整故事的連環畫,如洛陽漢墓壁畫《二桃殺三士》。到南北朝和隋唐時代,敦煌等地的石窟壁畫畫,使連環畫形式發展得豐富多采。到明清時代,隨著木版印刷的發展,連環畫面通過木刻印刷出版,或上圖下說,或左圖右文,更接近今天的連環畫。20世紀初葉,在上海形成並開始廣泛流傳的通俗圖畫讀物始稱連環畫。魯迅等文藝界人士當時十分關心連環畫的改革,魯迅曾專門撰寫《“連環畫”辯護》等文加以倡導,並預言連環畫可以產生米開朗琪羅、L.達·芬奇那樣偉大的畫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連環畫作為一種通俗的傳播文化的藝術形式得到迅速發展。

  中國畫傢創作連環畫的過程,通常是先將題材編寫成文學腳本,然後再進行繪畫。文學腳本既為繪畫提供創作基礎,又與畫幅結合。也有的連環畫創作,先完成繪畫,然後再配以文字說明;還有的不用文字,隻在畫面上表現人物對話或獨白等文字。

  連環畫在體裁上,根據篇幅分短篇(60幅以下)、中篇(60~100幅)和長篇(100幅以上),還有的以幾冊、幾十冊連續表現一個題材的畫庫和套書(如《水滸》、《三國演義》連環畫庫等)。連環畫還根據畫種的不同,分為單色連環畫、彩色連環畫、漫畫連環畫、木刻連環畫、剪紙連環畫等多種形式。有的根據表達方法的不同稱為連環壁畫、連環招貼畫、連環畫幻燈等。根據電影、電視的圖像和攝影圖片編制的連環畫,稱為電影連環畫、電視連環畫和攝影連環畫。

  連環畫的題材,大都根據文學作品移植。中外著名的小說、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戲劇、電影等,是改編連環畫的主要根據。也有些是作者根據自己掌握的素材編創出來的。連環畫還介紹名人事跡,傳播歷史、地理、科技和政法等方面的知識。由於題材豐富多樣,藝術形式一般又具有通俗普及的特點,因而長期以來以特有的群眾性、文娛性和知識性而擁有眾多的讀者。它的主要讀者是少年兒童,但成人讀者也極為廣泛。

  連環畫又俗稱“小人書”,其一個含義是指它主要為兒童所閱讀;另一個含義是指畫面上出現的人物形象比一般單幅畫的人物形象要小。優秀的連環畫作品無不以刻畫出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而獲得藝術生命力。像中國現代連環畫的一些名作,如《三毛流浪記》(張樂平繪)、《雞毛信》(劉繼卣繪)、《我要讀書》(王緒陽、賁慶餘繪)、《山鄉巨變》(賀友直繪)、《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趙宏本、錢笑呆繪)、《西廂記》(王叔暉繪)、《白毛女》(華三川繪)、《白求恩在中國》(許榮福、許勇、顧蓮塘、王義勝繪)、《楓》(陳宜明、劉宇廉、李斌繪)、《月牙兒》(李全武、徐勇民繪)等作品,都是由於成功地塑造瞭人物和深刻地表現瞭內容。

《邦錦美朵》之一(中國現代) 韓書力

《西廂記》之一(中國現代) 王叔暉

  連環畫在世界上不少國傢中流行,像美國、日本、法國、比利時等國長期以來有大量連環畫出版。一些有影響的連環畫如美國的《華倫王子》、《米老鼠和唐老鴨》,日本的《鐵臂阿童木》、《阿信》,法國的《貞德》、《世界的發現》,比利時的《丁丁歷險記》及F.麥綏萊勒的木刻連環畫等,都曾先後介紹到中國來。中國的連環畫在國際文化交流中也日益引起重視,有多種作品譯成外文發行國外。1984年在瑞士第1屆國際連環畫節上,中國有14部作品參加展出,獲特別榮譽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