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秋時期中期青銅器。1923年出土於河南省新鄭縣。共兩件:一藏故宮博物院,通高118釐米,寬54釐米,重64.28公斤;另一件藏河南省博物館。

  立鶴方壺主體部分為西周後期以來流行的方壺造型,有蓋、雙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飾於器身上下的各種附加裝飾,不僅造成異常瑰麗的裝飾效果,而且反映瞭青銅器藝術在春秋時期審美觀念的重要變化。壺身的紋飾為淺浮雕並有陰線刻鏤的龍、鳳紋飾。有的是以鳥獸合體的形式表現,虯屈蟠繞,佈滿壺體體。圈足上每面飾相對的兩虎,器蓋口沿飾竊曲紋。壺頸部四面均有龍(獸)形耳,兩正側面作回首反顧之龍形,有花冠形角,體積很大,長度約當壺身高度的2/3,冠與身軀均有鏤空的精美花紋。壺腹下部四角又有附飾的有翼小龍,作回首向上攀附之狀。獸角翻卷,角端如花朵形。圈足下有雙獸,弓身卷尾,頭轉向外側,咋舌,有枝形角。承托壺身的獸,和壺體上所有附飾的龍、獸向上攀援的動勢,相互應合,共同在觀者視覺上造成壺身輕盈、移動的感覺。

  壺蓋上部為兩重駢列的蓮瓣形裝飾,向四周翻仰,有力地烘托出蓋心一隻展翅欲翔的鶴。鶴的形象生動真實,為早期青銅器藝術中所罕見,被學術界認為是春秋時期時代精神的象征。戰國以後,青銅壺蓋以立鳥為飾的漸多,立鶴方壺為此類器物的已知最早實例(見彩圖)。

立鶴方壺(春秋) 河南新鄭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