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個運動和流派。又譯為立方主義,1908年始於法國。這個名稱的出現含有偶然性。1908年,G.佈拉克在卡恩韋勒畫廊展出作品,評論傢L.沃塞列斯在《吉爾·佈拉斯》雜誌上評論說:“佈拉克先生將每件事物都還原瞭……成為立方體”,這種畫風因此得名。立體主義的主將是P.畢卡索和佈拉克。畢卡索的油畫《彈曼多林的少女》(1910),被認為是包含瞭立體主義因素的作品。

< 畢加索:《彈曼多林的少女》

  立體主義繪畫方法的產生,經歷瞭一個醞釀過程。20世紀初巴黎畫壇異常活躍。繼後印象主義、象征主義之後,年輕的藝術傢們普遍關註的是如何革新形式,來表現在迅猛變革的工業社會裡人們的內在情緒和心理。新的流派在法國、德國、意大利和俄國相繼出現。在法國,繼野獸主義崛起後,另一群文藝傢常在蒙馬爾特的“流動洗衣房”聚會。參加的有畢加索、佈拉克、M.洛朗森、G.阿波利奈爾、A.薩爾蒙、M.雷納爾、J.格裡斯、F.萊熱等。支持他們的有畫商D.-H.卡恩韋勒,他在1907年在巴黎開辦瞭畫廊,這便是被人們稱作的立體主義社團。參予立體主義活動的還有R.德洛內、A.格萊茲。1910年,以J.維榮為中心,建立起新的立體派社團,因經常在法國皮托活動,被稱作皮托集團。荷蘭畫傢P.蒙德裡安、墨西哥的J.de裡韋拉也與皮托集團有聯系。他們賦予分析的立體主義以秩序和規則,從而促進瞭立體主義朝著更為抽象和主觀的方向發展。從1912年開始,畢加索等又進行綜合的立體主義的試驗。在分析的立體主義破碎而又剔透的結構中,還保留著強烈的光線和某種空間感。畫傢們將不同狀態及不同視點所觀察到的對象,集中地表現於單一的平面上,造成一個總體經驗的效果。綜合的立體主義不再從解剖、分析一定的對象著手,而是利用多種不同素材的組合去創造一個新的母題,並且采用實物拼貼的手法,試圖使藝術傢接近生活中平凡的真實。

德洛內:《圓,太陽和月亮》

  雖然作為立體主義分支的黃金分割社於1920、1925年繼續舉行展覽,但作為藝術運動的立體主義早在1914年便失去活力。

  立體主義是富有理念的藝術流派。它主要追求一種幾何形體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組合所產生的美感。它否定瞭從一個視點觀察事物和表現事物的傳統方法,把三度空間的畫面歸結成平面的、兩度空間的畫面。明暗、光線、空氣、氛圍表現的趣味讓位於由直線、曲線所構成的輪廓、塊面堆積與交錯的趣味和情調。不從一個視點看事物,把從不同的視點所觀察和理解的,形諸於畫面,從而表現出時間的持續性。這樣做,顯然不主要依靠視覺經驗和感性認識,而主要依靠理性、觀念和思維。

  立體主義在反傳統的口號下有濃厚的形式主義傾向。但它在藝術形式上的探索,又給現代工藝美術、裝飾美術、建築美術等註重形式美的實用藝術領域以不小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