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蘭姆

  英國隨筆作傢。生於倫敦,其父為法學院執事索爾特充當助手及傢僕。蘭姆自幼好讀書,索爾特傢藏書任他廣泛流覽。7歲入倫敦基督慈幼學校,與詩人柯爾律治、亨特同學,自此與柯爾律治結成終生莫逆之交。蘭姆的《三十五年前的基督慈幼學校校》(1813)一書,即這一段生活的回憶。在校時成績斐然,原擬升入劍橋大學深造,因口吃不利於言,於15歲輟學。17歲進入東印度公司任簿記員,直至1825年退休。蘭姆的姐姐瑪麗患精神病,1796年9月忽然大發作,竟殺其母。他悲痛之極,決心畢生照拂、護理瑪麗。瑪麗發病時住瘋人院,平素傢居則頭腦清醒,與他合作著述,對他的文學事業大有助益。蘭姆當時雖默默無聞,但交遊者大多是著名文人,其中包括葛德文、哈茲裡特、胡德、華茲華斯和柯爾律治等人,這種珍貴的友情成為蘭姆一生中生活的動力和樂趣。

  蘭姆的文學生涯從詩歌創作開始。他的詩深受柯爾律治的影響,個別篇章可能是與柯爾律治合寫的。他以格律嚴謹取勝,不善於寫無韻體詩。他的詩有《熟悉的舊面容》(1798)和《曇花一現的嬰兒》等,但成就不高。他也寫過劇本,有詩劇《約翰·伍德維爾》(1802)和鬧劇《H君》(1806)。後來他與瑪麗合寫兒童文學作品,最成功的是《莎士比亞故事集》(1807),用散文復述莎士比亞部分劇作的內容,風行一時,流傳至今。此外,他還寫過一部悲劇故事《蘿莎蒙·格雷》(1798)。1808年出版的《莎士比亞同時代英國戲劇詩人之范作》是一部作品選集,收集17世紀各個著名劇作傢作品的片斷,附有簡短的評論。當時英國人對莎士比亞及其同時代劇作傢極為漠視。蘭姆著重加以評介,重新引起讀者對伊麗莎白時期文學遺產的興趣。

  蘭姆所寫的評論文章不多,其中《論莎士比亞的悲劇》一文表明他對莎士比亞劇作所感興趣之處在於人物的性格,而不是情節結構;他認為莎士比亞的劇作不適宜於上演,隻適於閱讀。他唯一的一篇較長的評論文章,是評論華茲華斯的《出遊》,其中說出瞭詩人的天才和獨創性。蘭姆對文學批評的見解,散見於他的書信中。他十分景仰17世紀的戲劇詩人和散文傢福勒、佈朗和伯頓,以及18世紀的小說傢;他對各時期的寫實作品都感興趣,而對矯揉造作的作品和世外桃源式的田園詩則表示厭煩;他好談體裁形式,而少談內容,從不討論作品的佈局結構。

  蘭姆最大的成就是隨筆。他的隨筆的最大特點是筆調親切,富有生活氣息和人情味。蘭姆不像18世紀的散文傢,愛講大道理,闡發哲學思想,他避免談政治、時事、兩性關系、宗教等一切當務之急的問題,而好談生活瑣事和知識性題材,如《萬愚節》、《古舊的瓷器》、《偏見一束》、《全世界背後的一部百科全書》等。他的隨筆大多與他的經歷密切相關,有的風雅幽默,情趣橫生;有的則哀惋淒切,悱惻動人。蘭姆好推敲文字,愛用典故,註重細節,文體富有個人特色,但從中可以看到蒙田、伯頓和佈朗等人的影響。蘭姆的隨筆後來收為兩個集子《伊利亞隨筆集》(1823)和《後期隨筆集》(1833)。佳作多在前集中,後集的傑作隻有《退隱者》一篇,寫退休後的閑散生涯,頗饒風趣。他以《隨筆集》作者“伊利亞”見知於世。

  蘭姆還是英國著名的書簡傢之一。他的書信記載瞭他與同時代一些著名文人的交往,而他與他們每個人的友誼又各有特色;其次,他的書信富有隨筆意味。不談時事、宗教或哲學問題,有不少對文學的見解、友人的消息以及他本人的生活鎖事和愛好等;而更重要的是談書。蘭姆一生嗜書如命,在書信中歷歷可見。蘭姆所有書信中貫穿著失意者的憂鬱情調。

  1825年蘭姆退休,漸趨消沉;瑪麗病情又日益惡化,因而移居埃德蒙頓,自此遠離親友,更感生趣索然。1834年卒於埃德蒙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