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有四個語言區,各有不同的文化傳統,其中德語、法語、義大利語文化傳統又都同鄰國文化密切相聯,因此瑞士沒有統一的民族文學。所謂瑞士文學,其實是瑞士德語文學、瑞士法語文學、瑞士義大利語文學和瑞士雷托羅曼語文學。

  瑞士德語文學 中世紀早期和中期尚不存在瑞士文學,那時瑞士隻是德意志民族羅馬帝國的南部邊陲,在社會、政治、文化方面是同整個帝國的發展密不可分的。

  位於今日瑞士東部的聖加侖修道院,是古代高地德語文學重要發祥地之一。這裡流傳下來的有僧侶們從拉丁文譯成古代高地德語的禱詞,還有一個被稱為“德國人”或“厚嘴唇”諾特克的僧侶翻譯的博埃齊烏斯、亞裡士多德、馬爾蒂亞努斯·卡佩拉等人的古典文獻和《聖經》。在阿爾高的穆裡修道院發現的復活節劇本,對於德語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從12世紀後半葉開始,文學創作者的社會成分發生變化,不僅在宗教界,而且在世俗的騎士階層出現瞭文學創作活動,史稱騎士文學。主要形式有騎士愛情詩和宮廷史詩。在封建領地上服務的騎士,一方面借描寫宮廷生活娛樂封建貴族,另一方面也借此改善自身處境。德語文學中第一個有影響的騎士詩人哈特曼·封·奧埃(約1160~1215),即是瑞士德語區人(一說是施瓦本人)。他以法國人克雷蒂安·德·特羅亞的“亞瑟王故事詩”為藍本,寫作瞭《埃雷克》和《伊萬因》。除這種描寫騎士婚姻與愛情的“高級”宮廷史詩外,瑞士還有“低級”故事詩《蘭采洛特》(約產生於1195年),作者是烏爾裡希·封·察齊克霍芬。13世紀以來,產生瞭瑞士歷史題材的民歌,如歌頌瑞士民族英雄威廉·退爾的民歌。15世紀出現瞭反映宗教內容和當前政治事件的戲劇。盧塞恩、伯爾尼、蘇黎世等城市流行的狂歡節劇,達到瞭相當繁榮的程度。宗教改革傢茨文利(1484~1531) 闡述神學內容的傳單,是16世紀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17世紀的瑞士,由於地方割據嚴重,未能形成統一的宮廷巴羅克文學。嚴格的文字檢查制度和對印刷、出版的控制,使大量反映瑞士農民戰爭的文學遭到扼殺,隻有少數作傢以機智和思想豐富的諷刺作品,反映瞭17世紀瑞士社會的狀況,其餘作傢則從事當時占主導地位的應景文學的創作。

  18世紀歐洲思想史上的啟蒙運動,在17世紀末的瑞士德語區已經初露鋒芒,約翰內斯·格羅佈(1643~1697)和貝阿特·路易·德·穆拉爾特(1665~1749)的作品,表達瞭對法國專制政治的批判,歌頌自然與個性發展。對18世紀瑞士德語文學發生過重要影響的,首先是蘇黎世的約翰·雅科佈·博德默(1698~1783)和約翰·雅科佈·佈賴丁格(1701~1776)。他們從1741年起同德國萊比錫大學教授戈特舍德進行的關於以哪一種外國文學為榜樣的論爭,影響瞭整個德國文學界。博德默於1727年組織瞭“瑞士祖國歷史學會”,聚集瞭18世紀瑞士文學界、思想界的知名人士,如哲學傢約翰·卡斯帕爾·拉瓦特(1741~1801),啟蒙教育傢亨利希·佩斯塔洛奇(1746~1827),詩人、畫傢、出版傢薩洛蒙·蓋斯納(1730~1788)等。在啟蒙運動時期的瑞士文學中,田園詩形式占重要地位,反映出瑞士市民階級在封建專制統治下逃避現實的傾向。與此同時,瑞士“第一個平民作傢”烏爾裡希·佈雷克(1735~1798)以現實主義手法,真實地描寫瞭社會地位低下的受損害、受侮辱的人的生活經歷。

  從法國大革命勝利,瑞士專制主義政權的崩潰(1797~1798)到1848年,瑞士資產階級的國傢觀念逐步形成。佩斯塔洛奇的民眾教育小說和教育學著作,明顯帶有這種新國傢觀念的烙印,他的著作在歐洲產生瞭廣泛影響。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戴維·赫斯(1770~1843)、烏爾裡希·黑格納(1759~1840)和約翰·馬丁·烏斯特裡(1763~1827)等人,繼承博德默重視民俗學和倡導文化的傳統,形成一個民族浪漫主義文學潮流,主要創作充滿愛國主義思想的民歌。

  近代瑞士德語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到耶雷米亞斯·戈特赫爾夫(1797~1854)取得瞭令人矚目的成就。他的小說以細膩的筆調和精確的環境描寫,展示瞭19世紀上半葉瑞士農民的生活遭遇,在表現心理崩潰與社會解體方面,達到瞭空前的尖銳程度。他的作品題材雖然始終局限於窮鄉僻壤,卻以其現實主義成就獲得瞭普遍意義。而描寫上升時期的市民階級在經濟和社會方面的腐敗傾向的任務,是由戈特弗裡德·凱勒(1819~1890)完成的。凱勒是有世界聲譽的瑞士現實主義小說傢和詩人,他的詩歌與小說反映瞭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瑞士人民的生活、心理、道德觀念等方面的發展與變化。1870年以後,凱勒成瞭最受讀者歡迎的德語作傢。

  1850年以後,隨著德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失敗,1870至1871年以俾斯麥為首的帶有封建色彩的德意志帝國的成立,在文學方面出現瞭一股模仿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的潮流。在瑞士文學史上地位僅次於凱勒的小說傢康拉特·斐迪南·邁耶(1825~1898)的文學創作,就帶有這種特征。他的小說多描寫歷史題材,主人公多是身居高位的大人物,表現瞭英雄創造歷史的唯心史觀,流露瞭借古代英雄頌揚當代“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情緒。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一位重要作傢卡爾·施皮特勒,也是一個反對資產階級民主、向往過去的作傢。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發表政論《我們瑞士的立場》(1914),主張瑞士中立,以緩和德法之間的矛盾。此外以約翰娜·施皮裡(1829~1901)為代表的描寫瑞士恬靜、優美的風光和山民的自然狀態的生老病死的所謂“鄉土文學”,同迅速工業化的現實形成鮮明對照。

  20世紀初期的瑞士,陷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災難和日益增長的社會危機之中。這種“時代危機感”最初反映在雅科佈·博斯哈特(1862~1924)、雅科佈·沙夫納(1875~1944)和費利克斯·梅士林(1882~1969)描寫農村題材的小說裡。梅士林的《美國約翰》(1912)描繪傳統瑞士農村生活遭到投機傢粗暴踐踏的情景。政論傢、小說傢卡爾·阿爾伯特·樓斯利(1877~1959)和雅科佈·畢勒(1882~1975),對時代問題反映更為激進;後者在30年代加入瑞士社會民主黨,他的小說《施蒂夫利斯風暴》(1934)批判瞭瑞士法西斯主義傾向。在歐洲工人運動普遍高漲的20、30年代,出現瞭描寫工人生活遭遇的作品,有的采用自傳體形式,通過個人經歷反映工人階級的處境,如安奈麗絲·呂格(1879~1934)的《一個堂倌女兒的經歷》(1914);有的以30年代經濟危機為背景,反映聖加侖工人遭遇,如伊麗莎白·格爾特(1895~1955)的小說《刺繡工人》(1936)。20世紀初期瑞士最重要的作傢是羅伯特·瓦爾澤(1878~1956),他的帶有自傳色彩的小說,用情節互不聯貫的現代小說手法,通過描寫小職員的生活,表現瞭現代資本主義異化的社會關系。他的作品的寓意朦朧的特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引起批評傢註目,成為西方現代小說的范例。

  20年代初,蘇黎世是歐洲激烈反傳統藝術的“達達主義”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和戰爭過程中又成為許多外國流亡作傢棲身之地。蘇黎世劇院是當時歐洲德語區最重要的反法西斯主義劇院。在瑞士現代文學中,馬克斯·弗裡施(1911~  )、弗裡德裡希·迪倫馬特(1921~  )的小說和戲劇創作,以獨特的藝術成就,贏得世界聲譽。弗裡施善於通過個人經歷描寫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現象,引起文學批評傢註目。迪倫馬特的劇本以怪誕手法,描繪瞭一幅幅具有歷史悲觀主義色彩的怪異的生活畫面,揭示瞭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某些本質特征。弗裡施的劇作和日記形式的隨筆,迪倫馬特以描寫犯罪問題見長的小說和廣播劇,在現代瑞士德語文學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此外,方言文學、反映社會問題的報告文學、小型實驗性劇場、具體派詩歌等等,都為現代瑞士德語文學增添瞭斑駁的色彩。

  瑞士法語文學 瑞士法語區從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才有獨立的精神生活和文學創作,而各邦政治上的獨立到1848年才確定下來。盡管這個區域在文化上與法國巴黎關系密切,各地方的文化基礎又極不相同,但在文學題材和體裁方面仍有共同之處,如宗教文學、關於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的探討、散文和日記體裁的相當普遍的運用等。16世紀中葉,讓·加爾文(1509~1564)是日內瓦城的精神和政治領袖。作為有影響的傳教士,他撰寫瞭大量宣傳宗教改革的著述;作為政治傢,他制定瞭新的教規與國法。他在《教育與宗教的自白》(1537)和《基督教設施》(1536)等書中系統闡述瞭新教原理。他的革新主張吸引瞭歐洲許多大學生,當時的日內瓦被稱為“新教的羅馬”。加爾文的神學思想對西瑞士文學的發展產生瞭深遠影響。

  18世紀初,散文作傢貝阿特·路易·德·穆拉爾特以《關於英國人和法國人的通信》為西瑞士精神生活揭開瞭序幕。讓—雅克·盧梭則以其豐富的哲學、文學著述,把瑞士法語文學提到瞭一個新的水平。盧梭象加爾文一樣,也主張文學應對改善人的道德起教育作用,但他更註重描寫人的感受。他在理論著作中,從描述文明進步破壞人類生活的質樸自然狀態導致人的墮落入手,運用辯證的方法論述瞭人類不平等起源於私有觀念的產生和私有財產的出現;而國傢的出現,專制制度的形成,則使不平等達到瞭頂峰。他提出實現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社會改革方案,以自由取代壓迫,以平等取代特權,以民主取代專制。他的理論給予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以有力的精神武器。他的文學作品表現瞭強烈的個性解放精神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他那感情充沛、具有鮮明藝術特色的文學創作,在瑞士法語文學中開辟瞭與加爾文傳統完全不同的新潮流。

  19世紀初葉,法國女作傢熱爾曼娜·德·斯塔爾夫人(1766~1817)曾在日內瓦的科佩宮同她的朋友班雅曼·貢斯當(1767~1830)等人成立文學沙龍,形成一個具有歐洲影響的文化中心。19世紀末葉,日內瓦大學美學和哲學教授亨利·弗雷德裡克·阿米爾(1821~1881)以其生前未曾公諸於世的《日記》,為後世留下瞭一部關於加爾文、盧梭和他自己的精神生活的很有價值的文獻。

  從19世紀末向20世紀過渡的時期,在瑞士法語區的精神生活中又出現瞭一股新的潮流。斐迪南·德·索緒爾(1857~1913)在語言學研究方面做瞭新的探索,他把語言描述成一種二元狀態的體系,對不同狀態的結構進行瞭系統研究,從而開瞭結構主義認識論的先河。後來心理學傢讓·皮亞熱(1896~1980)把他的方法運用於認識論研究,並在《結構主義》(1968)一書中進行瞭詳細的闡述。

  1903至1904年在瑞士法語區文化生活中出現瞭“地方化”傾向。沃州民間詩人勒內·莫拉克斯(1873~1963)在洛桑腹地建立瞭一個“若拉劇院”,扶植節日戲劇演出的傳統,同時也上演當代劇作傢的作品。與此同時,《拉丁之幕》文學雜志同仁,提倡拉丁文明,反對“法國語言的泛日耳曼主義”傾向。後來弗裡堡詩人貢紮格·德·雷諾(1880~1970)出版《沃州紀事》,鼓吹沃州地方愛國主義。50年代出版的《邂逅》雜志,試圖沖破這種地方主義傾向,努力與他種語言的各州之間加強交流。

  瑞士法語區現代敘事文學始於沙爾—斐迪南·拉繆(1878~1947)。他的作品帶有明顯地方主義色彩,致力於描寫沃州山區的美麗風光、傳統的粗獷的風俗習慣、農民的艱難生活、鄉村的愛情故事和糾葛,卻常常忽視表現人與社會的關系。拉繆是個多產作傢,影響及於本世紀後半葉。佈萊斯·桑德拉(1887~1961)與拉繆完全不同,他曾以記者、作傢身分遍遊世界,接觸過各種現代思潮,他的作品帶有明顯世界主義傾向。此外,沃州作傢雅克·舍塞克斯(1934~  )關於加爾文式的罪與罰的描寫,喬治·哈爾達斯(1917~  )和加斯東·舍皮洛(1925~  )關於工人、市民等下層勞動者生活的描寫,讓—呂克·貝諾齊格利奧(1941~  )和羅伯特·潘熱(1919~  )的新小說等,說明西瑞士當代文學在艱難的探索中發展著。

  瑞士意大利語文學 19世紀中葉以前,瑞士意大利語區在文化方面曾經產生過影響的有16世紀的人文主義者弗蘭契斯科·齊切裡(1521~1596)和18世紀的教育傢、哲學傢弗蘭契斯科·索阿維(1743~1806),他們都生於瑞士意大利語區,但他們的成就卻是上意大利文化的一部分。20世紀德語作傢海爾曼·海塞雖為提契諾州居民,但對當地文化生活卻很少發生重要影響。

  瑞士意大利語區的文學始於作傢、教育傢弗蘭契斯科·基耶紮(1871~1973),他的主要成就是詩歌、散文和小說,他的《三月的春光》是頗受歡迎的學生讀物。以他為核心的小小文學團體內的作傢,都有思想保守、文風造作的特征,他們多描寫田園詩式的農村和青少年生活。安傑洛·內希(1873~1932)的作品文風詼諧,文字雕琢,內容有頹廢傾向,代表作品有小說《契普》。朱澤培·佐皮(1896~1952)以翻譯拉繆作品聞名,他的小說以新現實主義手法描寫田園生活,代表作有《阿爾卑斯山的書》。彼埃羅·比安科尼(1899~  )最著名的作品《宗譜》(1969)以流離到美國去的祖先的書信形式,細致入微地描繪瞭往昔悲慘的社會狀況。

  20世紀瑞士意大利語最重要的作傢是喬爾吉奧·奧雷裡(1921~  ),他被譽為現代意大利最優秀的詩人。他創作的諷刺詩、田園詩、箴言詩和短篇小說集《一生中的一天》(1961),均以簡潔明快見長。奧雷裡又是有名的批評傢,他在《口頭的確認》(1978)一書中評論瞭但丁、彼特拉克和蒙塔萊等意大利古今重要作傢。奧雷裡作為詩人、批評傢,體現瞭當代瑞士意大利語文學的最高水平。圍繞奧雷裡形成的作傢群,多為詩人和批評傢,他們創作的哀歌、箴言詩、兒童詩在讀者中都有一定影響。

  瑞士意大利語小說作傢大多受意大利小說影響。費利奇·菲利皮尼(1917~ )的作品《二十世紀的面包》和《窮鬼的遺孀》與自然主義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普利尼奧·馬蒂尼(1923~1979)、喬萬尼·奧雷裡(1928~  ) 則采用新現實主義手法進行創作,他們的小說反映瞭人與自然、農民文化與現代工藝的矛盾,以及由農民的小天地向工業消費社會的過渡。奧雷裡以他的社會批判小說,奠定瞭在新提契諾文學中的顯赫地位。

  雷托羅曼語文學 19世紀以前瑞士的雷托羅曼語文獻,主要是史書和《聖經》,如亞希亞姆·畢夫倫(16世紀)翻譯的《新約》、杜裡希·希安佩爾(16世紀)翻譯的大衛贊美詩等,對雷托羅曼語的形成產生瞭重要影響。到19世紀初葉,在恩加丁、蘇塞爾瓦、蘇采爾瓦三個不同的方言區發展起來大體相近、但在表現形式和題材方面又各有特色的文學創作。

  恩加丁文學最初的創作者是從意大利、法國、荷蘭和德國回來的僑民,他們從異國帶回來的歌曲促進瞭本土的文學創作。如阿波利奈爾的叔祖孔拉丁·德·弗盧吉(1787~1874)抒發對大自然的感受和懷念傢鄉的詩歌,還有紮恰裡亞·帕裡奧皮(1820~1873)等人描繪恩加丁人風俗習慣的散文、即興詩,以及至今仍在民間流傳的安德烈亞·貝佐拉(1840~1897)創作的歌曲。20世紀以來,恩加丁文學發生瞭明顯變化,佩德·蘭賽爾 (1863~1943) 用他的作品批判瞭沿襲舊俗、固步自封的保守傾向。在他的影響下,詩人瓊·圭東(1892~1966)、小說傢施蒙·馮莫斯(1868~1940)、劇作傢弗洛裡昂·格蘭特(1847~1926)等人的創作,以越來越濃厚的現實主義色彩,擺脫瞭“鄉土文學”的風格。1938年雷托羅曼語被法定為瑞士第四種國語之後,這種傾向得到加強,同時還增進瞭同歐洲其他地區文學的交流。這種新的形勢沖擊瞭雷托羅曼語文學歷來排斥外來影響、囿於少數的傾向,使之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瞭變化。

  19世紀發展起來的蘇塞爾瓦文學比恩加丁文學帶有更多傷感和愛國主義色彩,它的第一批文學作品是吉翁·安東尼·洪德(1824~1867)的史詩和歌謠體詩。他的詩歌多歌頌鄉民的美德和風俗習慣,抨擊外來影響。此外,迪森蒂斯修道院長老毛魯斯·卡諾特(1846~1935)以其在詩歌、教育方面的成就,使這座修道院成為蘇塞爾瓦文化中心。蘇塞爾瓦的現實主義敘事文學,比恩加丁發展得早,其重要代表人物有加琴·米歇爾·納伊 (1860~1920) 、吉安·馮塔納(1897~1935)等人。

  蘇采爾瓦文學發展得更晚些,這裡的居民歷來接受恩加丁、蘇塞爾瓦方言和德語的學校教育,失掉瞭自己的文字。蘇采爾瓦方言形成書面語言還是近30年的事情,亞歷山大·羅紮(1880~1953)是用這種方言寫作的第一個詩人。他的後繼者有在搜集雷托羅曼語童話方面做出重要貢獻的萊紮·烏弗爾(1912~  )和倡導上哈爾佈施坦散文文學的吉翁·希格龍(1894~1973)等人。

  

參考書目

 Emil Ermatinger,Dichtung und Geistesleben in der deutschen Schweiz,München,1933.

 Guido Calgari,Die4 Literaturen der Schweiz, Olten,1966.

 Manfred Gsteiger (Hrsg.),Die zeitgenössischen Literaturen der Schweiz,München/Zürich,1974.  Züricher Seminar für Literaturkritik,Helvetische Steckbriefe,47 Schriftstelleraus der deutschen Schweiz seit1800,Zürich,1981.

  〔瑞士"Pro Helvetia" 基金會: Arthur〕 Zimmermann(總編纂),Jürg Altweg,Giovanni Orelli,Marianne Grauwiler,Lezza Uffer 供稿;張黎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