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曲種。脫胎於獨腳戲。流行於上海市和江、浙一帶。早期獨腳戲演員在翻場時,往往由上手唱一段小曲,下手操琴伴奏,唱詞多是即興創作,沒有腳本,此即上海說唱的雛形。20世紀50年代,上海演員黃永生與其他人合作,把早期的一唱到底的形式發展成說、表、唱、做綜合的形式,加強瞭藝術表現力,使這一曲種逐漸定型。

  上海說唱的藝術特點是靈活多變,可敘事,可抒情,可說理,但偏重於敘事。演唱特點,或一曲到底,或用多種曲調,說唱相間,可以一人說唱唱,也可雙人或多人說唱。作品以喜劇性的內容為主,強調使用噱頭,說理、抒情的節目也要求生動活潑。唱腔雜采南腔北調,沒有一定格式。常用的基本調是〔蘇灘賦〕、〔小鼓調〕、〔金陵塔〕等,民間小調有〔無錫景〕、〔紫竹調〕、〔節節高〕和以小販叫賣聲譜曲的〔賣橄欖〕等。此外,根據曲目需要,可以說方言,唱地方戲曲唱腔,如表現寧波人,唱甬劇、寧波小曲;表現蘇北人,唱淮劇、揚劇等。還可采用電影歌曲和自己譜曲的唱腔。上海說唱的伴奏有胡琴、揚琴、琵琶、笙等管弦樂器,鼓、板做為打擊樂器。男演員演唱時持三翹板擊節,並當作表演的道具使用。代表作品有《熱心人》、《人民售票員》、《石油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