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曲種。主要流行於湖北中部地區的漢川、漢陽等縣和武昌、漢口城鎮一帶,其中以漢川縣最為盛行。抗日戰爭時期,漢川藝人將它傳入四川重慶、萬縣等地。善書起源於清順治年間的“宣講聖諭”。“宣講聖諭”說唱的是宣揚封建倫常的故事。至光緒年間,“宣講聖諭”就被“十全大善”所代替,具體提出瞭孝敬父母、和睦鄉裡、設義學、設義渡、施茶水、恤孤貧等十大善行,以提倡正直善良、勤勞儉樸,反對奸盜邪惡、傷天害理為說唱內容。從此稱為“宣講善書”、“說善書”,後來簡稱“善書”。

  早期善書隻在元宵節和中秋節說唱,後來逐漸成為經常性活動。20世紀30年代,漢川善書藝人進入武漢城鎮說唱,1936年在漢口成立“宣講、評書聯合公會”,入會的漢川善書藝人有50多人。至此,善書進入全盛時期。

  善書通常以一人主講、多人應答的形式演出。形式有問有答,說唱結合。曲詞分為“說詞”、“宣詞”、“答詞”3種。答詞在善書中起畫龍點睛的作用,答詞的演員,既是“包袱”的制造者,又是“包袱”的揭示者,一句話,一個動作,往往逗得聽眾哄堂大笑。善書的說唱藝術要求演員做到“舌生花,口生香,臉生采,目生光”。有人以“正派、雅致、細膩、動聽、感人”來概括它的藝術特色。善書的唱腔以“宣腔”為主,與漢川早期流行的“獨鼓書”唱腔有密切的關系,具有深沉委婉、靈活多變等特點,在主曲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他唱腔有“丫腔”、“梭羅腔”、“流浪腔”、“哀思腔”等10餘種,分別表現喜怒哀樂等不同情緒,各有特色。演員說唱時,隻拿一塊醒木和折扇或手帕,沒有樂器伴奏,是一種徒歌形式。善書的曲目稱為“案傳”。據藝人解釋,采用舊時官府判案的材料和宣講的材料,稱為“案”;用民間傳說故事編寫的宣講材料,稱為“傳”。傳統的案傳有300種左右,較有代表性的為《竇娥冤》、《烏金記》、《蜜蜂記》、《生死牌》、《四下河南》、《一江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