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劇種。又稱高調梆子,簡稱高調,以別於平調梆子。其中以菏澤(舊曹州府治)為中心的,稱“曹州梆子”;以濟寧、汶上為中心的,稱“汶上梆子”。約在清代初期,山陝梆子傳入山東,受當地方言的影響,唱腔有所變化,逐漸形成為具有粗獷豪放風格的本地梆子。它的活動範圍遍及菏澤、濟寧地區,以及泰安、聊城、臨沂地區的許多城鎮農村。近百年來,不少職業班社經常到河南、河北、蘇北、皖北等地流動演出。它與萊蕪梆子、平調梆子、沙河調等都有一定的歷史淵源。與豫劇中的祥符調、豫東調關係更為為密切,相互影響很大。1958年成立山東省梆子劇團,名演員有竇朝榮、盧勝奎、劉玉朋、劉君秋、劉桂榮等。過去經常上演的傳統劇目有600餘個,山東省戲曲研究室記錄瞭440個。基本劇目稱為“老十八本”,其中絕大多數是歷史故事劇,包括《江東》、《戰船》、《宇宙鋒》、《金臺將》、《龍門陣》、《佛手橘》、《富貴圖》等。另有一部分反映民間生活的小戲,如《七錯》、《掛門牌》等。經過整理加工的劇目有《兩狼山》、《玉虎墜》和根據蒲松齡同名俚曲改編的《墻頭記》等。《墻頭記》已攝制成影片。編演的現代戲有《前沿人傢》、《三回船》等。

《兩狼山》劇照(竇朝榮飾楊繼業)

  山東梆子的行當大致分為紅臉(除勾紅臉的秦瓊、趙匡胤外,兼演凈面生、架子生)、黑臉(凈)、旦、小生、醜、老外等。表演粗獷有力,具有濃鬱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唱腔高亢激昂,慷慨悲壯。常用的板式有慢板、流水、二八板、一鼓二鑼、飛板、起板、栽板、二犯、金勾掛、一串鈴、倒反撥等。另有專用的殺己調、叫門板等。伴奏用的曲牌180餘種。山東梆子還曾演出過昆腔、笛戲(近似“吹腔”,用橫笛伴奏)、大笛羅羅(用嗩吶伴奏)的劇目。過去全用“大本腔”(本嗓)演唱,旦腳尾音翻高,後來逐漸變化,多用“二本腔”(假嗓)演唱。早期用的樂器是大弦(八楞月琴)、二弦(桿短筒大,皮弦、用弓拉奏)、三弦。後來改以板胡、二胡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