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班社。1912年創立於成都華興正街悅來茶園(今錦江劇場),由長樂、宴樂、賓樂以及順樂、翠華、彩華、桂春、太洪等班社協議組成,包括昆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五種聲腔和生、旦、淨、末、醜五個行當,約180餘人。主要負責人先後有康子林、楊素蘭、唐廣體與蕭楷成、賈培之等。至1949年,前後活動達30餘年,在川劇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往四川戲曲班社多按不同聲腔組班;自三慶會開始,彙集昆、高、胡、彈、燈五種聲腔,川劇才進一步被人們確認,趨於定型。三慶會擁有強大大的演員陣容:小生有康子林、李琴生、李培生、蕭楷臣;旦行有楊素蘭、劉芷美、劉世照、譚蕓仙、遊澤芳;凈腳有周輔臣、劉錫侯、蒲蘭亭、劉安、楊青雲;須生有周名超、尹華軒、唐小田、徐德齋、遊雨田、樊玉山;小醜有唐廣體、劉育三、蔣潤堂、蕭子林、鄢雲亭等,一時人才薈萃,展現出四川戲曲班社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他們都有各自擅長的演出劇目,具有廣泛的號召力和觀眾層。在辛亥革命民主思想影響下,三慶會在組織和制度上也采取瞭一些進步措施,成為戲曲改良的著名團體之一。如首創固定的分帳制,不論名演員、龍套或場面音樂人員,一律按成分帳。每逢演出淡季,名演員自動減薪,保證“下四角”(龍套、馬衣、彩女、朝臣)的最低生活。倡導“三德”,即口德(不講污言穢語),品德(尊師愛徒、主角與配角一律平等、不私自接受外界重金誘聘),戲德(演出嚴肅認真、不耍噱頭),以革除舊戲班的積習。又成立昇平堂科社和研精社作為附設機構,前者招收會內子弟授藝,專事培養青年演員(有的藝人還教授女徒弟);後者致力於唱腔表演藝術的研究與革新。聘請社會賢達為研精社參贊,協助整理舊戲,創編新戲。如《柴市節》、《離燕哀》、《屈原投江》、《紅樓夢》(連臺10本)等歷史故事劇,以及《黑奴光復記》、《武昌光復》、《蒙面俠》、《軒亭冤》等時裝新戲,都曾稱譽一時。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三慶會積累瞭一大批常演不衰的保留劇目,團結和造就瞭不少優秀人才,形成瞭自己的風格,曾有“川劇正宗”之譽。在川劇界樹立瞭一面藝術革新的旗幟,對川劇藝術的全面發展作出瞭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