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曲種。流行於江西瑞昌、九江和武寧等贛北語系諸縣。舊稱“龍船鼓”,為濱湖水鄉於端陽節龍舟競渡時演唱的小曲。清乾隆年間,瑞昌等地常有遊方藝人沿門說唱,逐步吸收當地的民間曲調,加以豐富。伴奏樂器除原有的小鼓和馬鑼之外,又加入瞭嗩吶,增添瞭歡樂氣氛,逐漸形成獨具風采的瑞昌船鼓。瑞昌船鼓的演唱形式原為一人站唱,後來有瞭眾人幫腔。演唱時在木凳上裝一隻木刻的龍舟,船頭系一單面鼓和小馬鑼,敲鼓擊鑼伴奏,邊唱邊說,以唱為主。完整的唱段有曲頭、曲尾,中間的正曲可以自由反復復,唱詞是對偶句,有七字句、十字句、五字句。音樂樂句及樂段的銜接、轉換變化自然,富有地方特色。傳統曲目均為小段,主要曲目有《鬧端陽》、《花朝調》、《拜新春》等。瑞昌船鼓在抗日戰爭時期已趨衰落,隻有極少數藝人幸存到20世紀50年代。自1951年以來,經過挖掘和收集整理,恢復演唱這一曲藝形式,並創作瞭一些新的曲目,如《五百裡井岡展新顏》等,增加瞭二胡、高胡、笛子、琵琶等伴奏樂器,聲腔音樂有所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