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戲曲作傢。字集之,號圓海,又號石巢、百子山樵。懷寧(今屬安徽省)人。萬曆四十四年(1616)進士。天啟時官給事中,依附魏忠賢。崇禎元年(1628)起為光祿卿。魏黨敗,以附逆罪罷斥為民,乃匿居南京,力求起用,受阻於東林黨和複社。明亡後,與馬士英迎立福王,弘光時官至兵部尚書、右副都禦史。對東林、複社諸人羅織罪名,進行報復。南京破後降清,隨清軍攻仙霞關時死於道途。阮大鋮作傳奇9種。現存《春燈謎》、《燕子箋》、《雙金榜》和《牟尼合》,世稱《石巢四種》。《忠忠孝環》、《桃花笑》、《井中盟》、《獅子賺》、《賜恩環》未見傳本。

  《燕子箋》作於崇禎十五年(1642),是阮大鋮的代表作。劇本寫唐代士人霍都梁與名妓華行雲及禮部尚書酈安道之女飛雲的愛情故事。霍都梁與飛雲之間的關系,起因於聽鶯撲蝶圖與水墨觀音畫在裱糊時被弄錯,飛雲題詩於箋,被燕子銜去,落入霍都梁手中,於是兩個素未謀面的青年男女陷入苦苦相思。作者以細膩筆觸描寫瞭閨閣少女的孤寂生活及其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劇中反面人物鮮於佶的性格塑造得比較生動。《奸遁》(《狗洞》)一出至今仍為昆曲保留劇目。《春燈謎》全名《十錯認春燈謎記》,作於崇禎六年(1633),寫士子宇文彥一傢的悲歡離合故事。劇中父子、兄弟、夫妻、翁婿等關系一度全被“錯認”,故名“十錯認”。《雙金榜》全名《勘蝴蝶雙金榜記》,寫皇甫敦兩次被誣陷,致妻離子散,後因二子登科,夫妻父子才得團圓。這兩部作品都以誤會法為結構主眼,明顯地表現出脫離生活編造故事的傾向。《雙金榜》雖觸及一些社會問題,但大都浮光掠影。實際上作者是以皇甫敦自況,企圖借此洗刷自己在政治上、人格上的污行。《牟尼合》全名《馬郎俠牟尼合記》,一名《牟尼珠》。它不用“錯認”法構思,風格與前3種作品迥異,思想性也略高一籌。劇本塑造瞭吃人魔王麻叔謀的形象,鞭撻瞭封其蔀貪贓枉法,草菅人命的罪行,在一定程度上暴露瞭封建社會官僚機構的腐敗黑暗,反映瞭下層人民的苦難。

  阮大鋮劇作的藝術風格以前3種作品為代表,其內容空泛,思想平庸,格調不高,但曲詞工麗,文彩絢爛,情節熱鬧,善用誤會法鋪敘,加以作者精通舞臺藝術,所以在舊時舞臺上頗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