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曲種。發源於魯西南的菏澤(古曹州)地區,產生於清代乾隆初年。原為農民自娛的莊傢耍(又叫玩局)。清末呈現興盛局面,名傢輩出,流傳地區日益廣泛。

  山東琴書最早為民間小曲聯唱體,共有小曲200支,其中以〔上合調〕、〔鳳陽歌〕、〔疊斷橋〕、〔漢口垛〕、〔垛子板〕、〔梅花落〕最為常用,稱為“老六門主曲”。清代末年撂地演出以後,以演唱中篇書目為主。由於很多曲牌拖腔過長,演唱費力,格律嚴謹,藝人難於填詞,遂在音樂上演變為以〔風陽歌歌〕、〔垛子板〕為主要曲調,穿插少量小曲的結構形式。以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可唱小段兒,也可唱長篇大書。

  山東琴書分南、北、東三路。南路最早,流行於魯西南,最有代表性的是茹興禮創始的“茹派”,它不用巧調花腔,重聲腔、咬字,唱段多憤世之作,發人深思。後形成以濟南為中心,流行於魯西北的北路琴書,有以鄧九如為代表的“鄧派”。鄧派琴書善用方言俚語,於純樸中顯幽默,於平易中求韻味。濟南以東,以廣饒、博興為中心並流行於膠東各地的是東路琴書,有以商業興、關雲霞為代表的“商派”,商派善於以優美動聽、富有變化的腔調來表現各種人物。

  山東琴書書目甚多,分牌子曲、中篇、長篇3類。牌子曲書目產生最早,有以分回目演唱的全部《白蛇傳》、《秋江》兩種和一些段兒書。中篇書目是在農村長期演唱積累下來的,是山東琴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王定保借當》、《三上壽》、《梁祝姻緣記》等七、八十部。長篇書目是清末進入城市以後,由其他曲種移植來的,有《楊傢將》、《包公案》、《大紅袍》等數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山東琴書得到新的發展,已經成為流行大江南北的一個主要曲種。編演瞭中篇《奪印》和短篇《十女誇夫》、《姑娘的心願》等有影響的新作品和經過整理的《梁祝下山》、《水漫金山》等優秀傳統作品。